位于炎陵县的湖南最高峰——神农峰
东连巍巍井冈,西接苍茫衡岳,得天地之造化,集山川之钟灵。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号称“神州第一陵”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炎帝陵,这颗中国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就镶嵌在炎陵——这片虎踞龙盘的奇山胜水间。今天,以炎帝文化为主体的炎陵文化正以其久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崭新的风情姿态而名震三湘、光耀华夏。近年来,炎陵县紧紧抓住这一文化优势,加强对外宣传,加快旅游开发,建设旅游大县。
炎陵县,原称酃县,地处湘赣边境井冈山西麓,古属荆地,汉代属长沙郡、茶陵县,史称“长沙茶乡之尾”。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置县,1994年因炎帝陵所在经国务院批准更名炎陵县。全县面积2030平方公里,人口近18万。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气候舒适,民风淳朴。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生长、发展起来的炎陵文化是三湘大地上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珠联壁合、交相辉映的一种独具情韵的县域文化。在这之中,既有以炎帝精神为精髓的炎帝文化,也有以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为核心的革命老区文化;既有古朴纯真、美仑美奂的自然生态文化,也有多姿多彩、丰富广博的民族民俗文化和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群众文化。
合唱“炎帝颂”(摄影:唐辉)
百龙祭祖(摄影:唐辉)
源远流长的炎帝文化
炎陵,是一片古老的圣土,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归根之地。炎帝陵等历史遗存,成了人们探索中华文明源头的载体和象征。江泽民、陈云、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为炎帝陵题词。炎帝陵相继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开创中华农耕文明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炎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包容性。炎帝神农氏制耒耜,播种五谷,制陶器,垒土建居,织麻布,教民御寒,尝百草,发明医药,倡交易,日中为市,带领先民所开创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工业文化、市场文化和原始艺术等,是炎帝文化外延的具体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一起开创了华夏文明之先河,被共尊为华夏民族之始祖。炎帝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凝聚而铸就了伟大的炎帝精神,集中体现为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经过华夏胄裔的世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直接源泉和有机元素,成为以炎黄文化为基石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成为中华儿女数千年来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富强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精神动力。经受过漫长历史年代的风雨洗礼,炎帝文化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和普天下炎黄子孙的心灵里,蕴含于中华民族的远大理想中,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浑然整体中。当人类社会跨入新的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弘扬炎帝文化,发扬炎帝精神,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起到重大作用。
近年来,炎陵县强力打造炎帝文化品牌,围绕炎帝陵景区建设,着力挖掘炎帝文化内涵。2002年,炎帝陵风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景区,正以其错落有致的景点分布和浓郁厚重的文化氛围建设成为炎帝文化的“大观园”,让海内外炎黄子孙在寻根祭祖、旅游观光之中受到炎帝文化的熏陶。同时,通过举办公祭炎帝陵、炎帝文化节、炎帝文化研讨会等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炎帝文化,充分发挥了炎帝文化在凝聚民族情感、促进祖国统一方面的特殊作用。
亚洲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神农飞瀑
天然古朴的自然生态文化
炎陵,是一片绿色的土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4%,境内山青水秀,群峰逶迤,林海苍茫,奇山异石,飞禽走兽,鸟语花香。全县野生动植物资源、水利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野生植物200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大院冷杉、银杏等9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33种;有野生脊椎动物299种;全县蕴藏可开发水能资源24万千瓦,已开发9万余千瓦;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钨、铜、铁、铅、锌、稀土、萤石等23种。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出古朴纯真、不加雕琢、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文化。
位处井冈山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神农谷(桃源洞),至今保存着华南地区唯一一片10万亩的原始森林,园内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林深谷幽、飞瀑流泉,是旅游、科考、避暑、休闲的绿色乐园。地处县城的湘山森林公园林木葱茏、碑塔巍峨、绿水环绕、草长莺飞,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点密集,是建设多功能旅游活动中心和服务中心的理想之地。罗霄腹地、湘赣边境,享有“小庐山”美誉的大院农场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四季怡人、风光旖旎。深藏山中的东风梯田如彩练当空、明镜蕴玉、洞府生辉、仙庭流韵。还有清纯秀丽的洣水河,充满神奇气息的瑶家小寨——龙渣九山,缥缈若仙的湖南最高峰——神农峰(酃峰)以及与古老民间传说紧密相连的金紫峰、婆婆仙、铁瓦仙、古老仙、八面山等众多名山,这些秀美壮丽神奇的大自然不朽杰作无不为炎陵的自然生态文化增光添彩、锦上添花,引来天下骚客流连,游人驻足。
近年来,炎陵县切实把握自然生态文化和炎帝文化的内在联系,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在神农谷(桃源洞),精心设计竹园度假、森林野营、溯溪漂流、采果挖笋、标本采集、登山攀岩、农家餐宴等能体验生态文明的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其气候怡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的特点,开发了森林生态游、山乡度假游、客家风情游,建成了一个集避暑休闲、治病疗养、生态考察于一体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同时,积极开发湘山森林公园、大院、龙渣等景区,把炎陵县建成为一个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发展的自然生态文化基地。
炎陵县优美的自然环境、璀璨的生态文化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海内外游客的青睐。2001年,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指示,修一条高速公路到炎陵,“再造一个张家界”。2006年,衡(衡阳)炎(炎陵)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将于2009年建成通车。这对于炎陵县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的发展必将起到至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国第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效果图
催人奋进的革命老区文化
炎陵,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二十世纪初叶,何孟雄、郭春涛、孟湘鉴、段楠、贾纡青、李却非、刘寅生、黎育教、戴奇、周里、张平化、张经武、廖海光、廖纲绍等一大批热血青年先后走出炎陵,投身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走上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其中何孟雄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和创始人之一,孟湘鉴成为“八一”南昌起义的组织者之一,周里、张平化、张经武、廖海光等南征北战,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共和国的创建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1927年10月12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沿湘赣边界来到炎陵,此后,炎陵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有50余支红军部队在这里活动过。毛泽东和朱德、陈毅、彭德怀、罗荣桓、任弼时、王震、黄克诚、张云逸、滕代远、肖克、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走遍了炎陵的山山水水,进行了建党、建军以及土地革命、政权建设等的一系列首创性革命实践,如水口战略决策,水口叶家祠连队建党,中村插牌分田运动,朱毛首次会面等,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实践基础,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不朽丰碑。
炎陵人民为创建和保卫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十年浴血奋战,全县先后有3万余名优秀儿女英勇捐躯,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炎陵境内留下了大量革命纪念地和红军标语、革命文物,成为革命老区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载体。水口连队建党旧址——叶家祠、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洣泉书院和朱毛第一次会面旧址、中村插牌分田旧址、接龙桥战斗旧址等革命纪念地,已成为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炎陵县充分发挥革命老区文化基地的德育功能,做好革命纪念地的保护和修缮工作,积极抢救、挖掘、整理革命历史文物和资料,加大革命老区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目前,炎陵县已开工建设全国第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将于2009年竣工开馆。
正月十五闹元宵
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炎陵,是一片多情的土地。汉族、瑶族、畲族等各族人民以及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描绘出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瑶家歌舞、畲族龙狮等民族传统文艺和浓郁的客家风情、动人的山歌民谣等构筑成丰富多彩、情韵绵邈的民族民俗文化。全县各民族和客家人的节庆、民居、饮食、服饰、祭祀等民情风俗独具情韵,内涵深邃。龙渣瑶族乡保留着浓郁的瑶家风情,其传统民族节日“起春节”、“斗牛节”、“盘王节”以及“长鼓舞”、“红旗舞”、“钩镰舞”、“打稻舞”等民族艺术形式异彩纷呈。沔渡、十都两镇分别获得全省“龙狮艺术之乡”和“龙灯艺术之乡”称号,龙狮艺术久负盛名,火星龙堪称三湘一绝,由炎陵县选送的畲族“三节布龙”节目曾代表湖南队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表演项目金牌。炎陵县东片、南片各乡镇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韵味醇厚,全国客家文化研讨会曾于2002年在炎陵举行,对炎陵客家文化起到了有力的宣传推介作用。
炎陵县注重挖掘、整理、开发民族民俗文化,近几年先后建设了龙渣瑶族文化中心、十都洋歧畲族文化村和桃源洞客家风情度假村等民族民俗文化基地,县博物馆积极开展民俗文物的抢救、征集活动,广大乡村纷纷组建龙狮艺术表演队、民乐团等民族民间艺术团体,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民间文艺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炎陵飞歌客家山歌赛决赛现场(摄影:唐辉)
生机盎然的群众文化
厚重广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为炎陵县群众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县近几年深入、持久地开展了以“月月乐”、“节节乐”、炎帝节等为载体的县域群众文化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理论、政策法律、文化、科技、卫生“五下乡”活动。炎帝节、客家民俗文化节、龙渣瑶族盘王节、“三月三”金紫峰登山活动等都已成为炎陵县富有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全县群众文化网络健全,县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花鼓戏剧团和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群众文艺百花齐放、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支德艺双馨、勤奋创作的文艺队伍和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深刻思想内涵的精品力作。
得天独厚的历史积淀、文化厚势和自然、人文资源对炎陵县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为炎陵县的对外宣传、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创造了优越条件。1991年,炎陵县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县文化馆、图书馆先后被评定为“全国标准文化馆”和“国家一级图书馆”;2003年6月,炎陵县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授予“湖南省县域文化建设基地”。 近两年,炎睦高速公路、衡茶吉铁路相继开工建设。炎陵县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通过举办各种大型活动(如省、市各界公祭炎帝陵,全国龙舟赛取火仪式,《炎帝陵》邮票首发式,湖南旅游节开幕式,炎帝节等)、联系省内外各大媒体(如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及各省、区、市电视台等)到炎陵摄制专题宣传片、开展文艺活动创作精品力作等形式宣传推介炎陵文化、旅游资源,对于推动先进文化建设和旅游大县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一个祖先,血浓于水;共一个中华,情重如山。发端于伟大民族始祖、植根于炎陵这片沃土的炎陵文化必将以其跨越五千年的风雨沧桑和灿烂风华彪炳千秋史册,并在与壮丽山水、现代社会的水乳交融中焕发蓬勃生机,为神州大地增辉添彩,让炎黄子孙热血激扬。
(作者:中共炎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彭 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