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普通而幸福的四口之家,一位年近八旬热爱生活的婆婆,一对刚入不惑之年积极进取的夫妇,一个正金钗之年活泼可爱的女儿。家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现在在铺口中学任副校长兼教导的张红。作为教师,她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受到局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作为妻子,她贤良惠达、善解人意,得到丈夫的首肯;作为母亲,她慈爱善良,无微不至,受到女儿的尊重;作为儿媳,她孝顺尽心,体贴入微,得到婆婆的夸奖。她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1998年张红与在人民银行工作的龙学文结婚,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平常,婆婆帮着带孩子,儿子媳妇下班后就回家干家务,看到好吃的、好穿的,儿子媳妇会马上买给婆婆,遇到节日等,更是会好好孝敬老人。一家人的和谐美满受到了街坊邻居的一致好评。
一颗孝顺之心正当一家人沉浸在和和美美的幸福中时,病魔悄无声息地缠上了婆婆。2005年冬天里的一天,张红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带着年幼的孩子回到家。一到家门口,看见神情恍惚、身上沾着些泥的婆婆站在门前,手拿钥匙却半天开不了门。“妈,你怎么啦?”“没……没什么……我——”婆婆含含糊糊地说了几句。进家后,张红扶婆婆坐下,再次询问婆婆,婆婆只是说想睡觉。扶着婆婆睡下后,张红就忙着弄饭去了,可她心里一直都在想着婆婆。不一会儿,丈夫回来了,张红赶忙把事情告诉了他。当儿子去问婆婆时,她老人还是说没事。晚饭婆婆说不想吃,而丈夫吃过饭后到单位开会去了。看着昏昏欲睡但又似乎清醒的婆婆,张红总感觉不太对劲。“对,问问大姑子,她在怀化医院上班。”一个电话打过去,把情况一说,大姑子说:“不对,马上送医院!”张红立即给丈夫打了个电话,随后蹲下身子背着婆婆,牵着女儿就往楼下跑。刚到大门,丈夫也赶到了,两人一起把婆婆送到了二医院。挂号一检查,医生说头颅内血管闭塞,有好几个出血点,需马上交钱住院。丈夫二话不说,把一连串的手续以最快的速度办好。一住进病房,一张“病危通知书”随即送到他们手上。张红和丈夫急了,找到医生直说好话。医生说好在送得及时,现在马上打针应该不会有大问题的,但老人年龄较大,也不保证会出现意外。这是一个无眠之夜,这更是一个让人提心吊胆的夜晚。把孩子安排到娘家后,一晚上,夫妇俩守在病床前寸步不离,时刻关注着婆婆的动静。后来大姑子也从怀化赶来,加入到守护的队伍中来了。这个夜晚总算是在平安中过去了。天一亮,大姑子继续留守医院,而张红夫妇俩匆匆洗一把脸,简单吃点东西,就赶到各自单位上班去了。下班后,两人买的买菜,做的做饭,然后趁热往医院送。由于大姑子的全力照顾,夫妇俩人一边上班,一边打理家务,一边抽时间到医院照顾婆婆,送饭、打水、洗衣服、陪着做护理等等,还要接送孩子。足足半个月,夫妇两人像蛇螺一样飞速地旋转着,没一点休息时间。但两人毫无怨言,更没有泄气,因为一个信念在支撑着他们:只要坚持,婆婆一定会好起来的。皇天不负有心人,婆婆的病情稳定下来,医生说可以出院了,但回家后一定要好好护理,婆婆的身体才有可能恢复。于是一家人欢天喜地地把婆婆接回了家。回家后,担子并没有轻松下来,反而更重了。大姑子上班去了,照顾婆婆的担子完全落在夫妇两人身上。因为生病,婆婆的记忆力迅速减退,行动更是不便,整天不是睡着,就是呆呆地坐着。为了照顾好婆婆,张红更忙了。当时,她正好带着一个毕业班,一大群学生离不开她,她也丢不下孩子们。她忙完学校,又忙家中。做饭,收拾,帮婆婆洗漱,还要和婆婆边交谈边按摩,努力帮她恢复记忆,并使她失去知觉的肢体能早日康复。丈夫也尽自己所能与妻子一起分担着家庭的重担。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渐渐,婆婆的记忆力、身体都在恢复,基本能分清每个人不叫错了,而且能像孩子一样走几步了。大家都为此而高兴,张红更是喜上眉梢。于是,饭后陪着婆婆到院子里走几步便成了一件必不可少的事。十米、二十米、三十米,婆婆行走的距离一天天变远;“这是小红”“这是沛儿”“这是玲玲”,婆婆的记忆力也一天天强起来。看到婆婆的好转,压在张红心头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张红本是一个喜欢交际、开朗的人,打篮球、唱歌、跳舞样样都会,但自从婆婆病后,所有爱好都与她无缘了。为了这个家,为了照顾病人,她献出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失去了所有的爱好,她每天的生活规律像时钟的轨迹一样,上班、学校、回家,三点一线,从未改变。这样忙碌的日子过了好几年,婆婆的生活也简单有序地过着。但有一天,外出散步的婆婆久久未归(她平常只固定走一段她记得住的路线)。这下可急坏了张红夫妇俩,打电话问遍所有亲戚未果,两人带着孩子骑上车子满城地找。火车站、汽车站、四鼓楼、梅林路,甚至连偏远的贮木场、二凉亭都找遍了,还不见人影。正准备到公安局报案时,女儿在法院门口看到了婆婆,张红心里那根紧绷的弦松下来了。从此,婆婆口袋里装了一张女儿为她老人家写的家庭住址和每个亲人的电话号码。在婆婆病重的日夜里,生活中的锁事、工作中的烦恼、婆婆的饮食起居,张红都处理得有条不紊。街坊邻居说,是张老师用孝心和无限亲情,让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亲人的关爱,生活的美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张红的家中得到了真实的体现,她家里常有这感人的一幕:当张老师在帮婆婆按摩或洗衣做饭时,她的女儿总站在背后也用一双小手帮妈妈捶背……张红用她的行动弘扬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为下一代做出了榜样,也用实际行动教育了孩子。张红对孝的理解是: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
一颗体贴之心张红的丈夫在县人民银行工作,是一位对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但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人。有时,他工作忙起来,顾不上家中的事时,张红就一人把事儿都挑起来,好让丈夫安心工作。当丈夫遇到烦心事不说时,张红就主动与丈夫交流、沟通,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是为家中的问题而产生分歧时,张红也会先尊重丈夫的意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所以结婚十三年多,两人从未红过脸粗过脖子,更没有发生过打架之类的事。两人在众人眼里是恩爱幸福的一对。
一颗关爱之心张红的女儿现在靖州一中读书,正值金钗之年的她活泼可爱,性格开朗,而且懂得礼让。在女儿的培养教育上,张红没少操心过。女儿上小学的时候,体弱多病,时常感冒发烧,张红就陪着女儿天天跑步锻炼身体。两年下来,女儿不但少生病了,还成了学校田径队的运动员了。在学习上,张红也从未松懈过。经常与孩子谈话,了解情况,当孩子有不懂不会的地方,马上为孩子补习;当孩子有了进步时,她总能及时地给予孩子表扬。在女儿的成长方面,她更注重品德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以自己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孩子。对女儿,她从未骄惯过,培养其自理生活能力,锻炼其坚强的意志,还有礼让、谦让等优秀品质。现在女儿无论走到哪,人人都夸她性格好,能吃亏,不骄气。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名千古名言,教育了多少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张红正是以一颗宽广而博大的爱心,书写了一首爱的赞歌,带给人间以爱的真情。但愿亲情无处不在,温暖创造奇迹! 2011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