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 做自己想做的事记永顺县志凌服装厂厂长 王兰玉
作者:湘西州妇联维权部      发布时间:2011-08-09 09:32:06

 

王兰玉,是永顺县志凌服装厂的厂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她和丈夫袁会武在永顺县168市场开了一家裁缝店,育有一双儿女,虽收入不高,小日子过得倒是有滋有味,随着市场的发展,做衣服穿的人越来越少了。1993年,她被迫关闭了店子。夫妻双双一同去广东海珠区一个服装加工厂打工,做一个普通的工人,经过几年的磨练后,逐步进入了企业的管理层,熟练地掌握了服装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和技术,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03年,他们决心自立门户,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利用积累了十多年的积蓄开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广东海珠区志凌服装厂,经过几年的不继努力,生产经营也扩大了。本来,没想过回永顺办这个分厂,由于女儿在永顺一中念高中,2009年要参加高考,为了女儿,王玉兰于2008年9月,从广东回到永顺,陪女儿念书,迎接高考。可是,天天呆在家里专门为女儿洗衣、做饭,觉得太单调了,手头没有事做,总觉得不是滋味。吃不好、睡不着。于是,她就和丈夫商量,边陪伴女儿念书,边投资在永顺办个分厂,即照顾了女儿,自己也有了一份工作。可当时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广州、深圳等城市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她的广东海珠区志凌服装厂也受到了金融风暴的影响,生产不景气、服装厂效益不好,还时刻面临亏损的危险。 想法没有得到丈夫的同意和支持,他认为永顺办了分厂就会分散广东厂子的资金、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还可能造成两败俱伤。“坚持!一定会好的!”,王玉兰的心里就想着这句话,坚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因为她已经知道了政府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有大量的好政策,生长于家乡这片沃土,还有充足的人工资源,何愁企业不发展?于是,她开始一个人奔波于永顺的各个单位,寻求政策支持、寻租厂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凌志服装厂永顺分厂落户在了县城的河西街纱厂旁边,从招工的广告贴出到针车运到厂里一共不到十天时间里,果然不出她所料,城里的、乡下的中年妇女们一批接一批地涌向厂里参观,都希望在这里能找到一份工作,即可以照看家中的老人和小孩,打工又有了收入,两全齐美。可是让她没想到的是,开机生产之初,虽然有大量的劳力资源,但是技术人员太少,进厂的大多数是学徒工,又不懂针车技术,所以进的一批2万多元的布料全部给学徒们交了“学费”,让资本来周转很感困难的厂,陷入了再一度的困境。要改变现状,稳固发展服装厂,她充分意识到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是生产发展面临的第一大困难,几经权衡,她决定从广州厂抽调了几名专职师傅,手把手地为她们传授技术,很快,厂里的工人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技术。时至今日,她的工厂已从最初的拥有14名工人的小店铺发展成为一家拥有180台机车、2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的服饰公司,其中还有6名聋哑等残疾从业人员。厂里每月为工人发放工资10多万元,另外补贴四千多元钱生活费,让员工们吃好吃饱,温暖的阳光开始沐浴我疲倦而坚强的心灵。随着市场日渐看好,工厂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又面临着厂房紧张的难题,又是一番的奔波,又是一番的努力, 2010年3月,她顺利将厂房从原来的河西纱厂搬迁至县原皮鞋厂内,投资10多万元资金对厂房进行维修改造,并增加了一台变电设备。

志凌服装厂的经营思路是以广州厂为窗口,利用优势力量开拓市场,以永顺分厂为基地,扩大加工生产规模。目前,工厂已经与广州有名的威比丘服饰有限公司、秀成、百媚等多家国内外知名服装公司结为战略伙伴关系,生产、加工的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和大洋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州、永顺两厂均设有生产厂长、车间主任等职位,实行分组管理,在生产、整烫包装、销售等环节严格把关。2010年工厂共拥有管理人员和工人326名,实现生产总产值2050余万元,为工人每年支付工资近400万余元。志凌服装厂的目标:3年内,力争产值再翻番,即产值过4000万元,就业人员达600人,年支付工资800万元以上,力争成为州内有名的劳动转移就业基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经营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在社会各界朋友的和关心支持下,把工厂办好,把企业做大做强。

没有历经风雨,哪里会见彩虹?王玉兰享受着政府的好政策返乡创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还解决了部分妇女的就业问题,虽然经受了不少的苦,但她总是认为,只要是脚踏实地、坚持地走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一定做得好,一定会不觉得怎么苦,创业的路上,依然笑容灿烂、阳光普照!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