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至今,梁丽琼在内溪乡树车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17年了。17年来,她流过多少泪,流过多少次泪,没人知道,也无法知道。总之,州、县官方和坊间都爱称她为“泪水”支书。
哭,字典如此定义:因痛苦悲哀或感情的激动而流泪,有时候还发出声音。按这一注解,人的哭应有痛苦的哭、悲伤的哭、激动的哭、委屈的哭、郁闷的哭、同情的哭。 梁丽琼的哭是哪一种呢? 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树车村。
一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时代,梁丽琼初中毕业,扎根农村,来到了内溪乡树车村。贫穷、落后、封闭的小山村,从里耶街上来了一位柏拉图式的天生丽质的美丽姑娘,那些憨厚、淳朴的山民对“靓知青”关爱有加。 时间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梁丽琼对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她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深情的土地。 此时的梁丽琼已与本村憨厚小伙彭光华结婚,已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 太阳和月亮交错地延伸,梁丽琼迎来了人生关键性转机,“百万知青返城”。 老支书从树车村未来考虑,不想让她离开;村民们感受到她为人公道,热心肠,处事薄己利人,舍不得她;那些鳏孤寡残,更是如此。 梁丽琼面临人生第一次最艰难的抉择。这一抉择对她个人来说,说有多重要,就应有多重要。 一天,夜已很深了,梁丽琼辗转反侧,久难入眠。月亮从她家破烂的窗头投进柔柔的光,她坐起来,深情地看着因劳累而憨睡的丈夫和甜甜的一双儿女,想着隔壁瘫在床上的公公,再想到村里那些靠她义务服务的鳏孤寡残,一汪眼泪,濑濑下落。 这是难舍的泪。 这是怜悯的泪。 这一泪水溯源,就是她对这里的山、水、人的一种无法割舍的情,一种大爱。正是源于这种爱,她度过了心灵深处的煎熬,完成了人生至关重要的抉择。
二 梁丽琼入了党,1993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实现了一个由“接受再教育”到中共官阶“九品”的嬗变。当选为村支书的当晚,这位不惑之年的女人失眠了。俗语讲:“人上五口家难当”,要挑起600多口人生计重担,谈何容易,更何况一个女人。 “ 做了牛就不能误春,误春就无颜见江东父老”。 梁丽琼怀揣着村民厚望,迈上了漫长、艰辛、满是荆刺的“村官”之路。 电,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用上电灯曾经是树车人多少代的梦想。80年代,当它以光明使者的身份来到内溪乡其他村寨时,本已姗姗来迟。可是因为穷,树车村只能在松油和马灯燃起的昏暗灯光下等待和期盼,其间不知有多少人带着永久的遗憾和期盼离开了这块土地,又有多少人从来到这块土地上起,就开始了如痴的向往。 “通电!”梁丽琼郑重地向村民宣布。 这似久旱的晴空响起的一个惊雷,惊喜着树车的村民。 六月,骄阳把大地炙烤得呼呼冒烟,在树车村的荒茅野岭上,十来条大汉光着膀子,“嘿唷,嘿唷”地抬着电杆,一个个挥汗如雨,连裤衩都能拧出水来。这些大汉中,有一个女人,怪不协调的,她就是村支书梁丽琼。 为了通电,梁丽琼上龙山,去吉首,奔省城,筹积资金,采购物质,组织施工,整天忙得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 一次,梁丽琼为了筹资,决心找一位分管农电的县领导。晚饭后,她敲响了这位领导的门,女户主告之其还未回家。于是,她就守候在门口。等啊等,由于疲劳过度,她蜷缩在门口的墙角里,半睡了。 一个女人,半夜守候在人家门口,心里什么滋味,只有她自己知道,但为了村里通电,又只能这样。 半夜一点多钟,这位领导处理完当天公事后回家,见门口蜷缩着一个女人,吓了一跳。叫醒后一看,原来是县人大代表、树车村党支部书记梁丽琼。 梁丽琼揉揉眼,难为情地说明来意。这位领导为之动容,答应解决树车村的用电问题。当梁丽琼说“谢谢”二字后,一行热泪,夺眶而出。 这是激动的泪水。 马不停蹄,第二天,梁丽琼赶到兴隆街运变压器,百多公里路,车到内溪下甘溪时,胎炸了。这时,天已黑,师傅到内溪街上休息去了,她怕这个“宝贝疙瘩”丢失,就一个人饿守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山野岭上。她躺在公路旁的草丛中,很快睡着了。不知睡了多久,不知是什么动物,野狗还是什么的,来到她身边,闻了闻她的手,舔了舔她的脸,她被惊醒,但不敢动,发酥的心快要蹦出心窝了,因为没动,那家伙终于离开了她。她带着颤抖的心,再不敢睡着了,往村里赶,赶到村时,天已麻麻亮,她叫来村里的车运回了变压器。 1995年12月6日,颗颗夜明珠终于亮在了这个八面山系一个边远偏僻的旮旯里,当村民们欢呼雀跃时,她哭了。 这次的哭,酸甜苦辣兼而有之。
三 树车村,座落在八面山系无数个褶皱里的一条狭窄沟缝里,村民进出村寨,只有通过那些弯弯绕绕的羊肠小道。八面山像一把巨锁,锁住了这里的天地,锁住了这里的历史。当山外黄尘古道早已被双轨铁路、高速公路取代时,这里的人们多么企盼一条村级公路呀。 在梁丽琼率领下,树车村一次历史性的山地圈大突围开始了。 村民们以石破天惊的威力,炸顽石、取土方、砌保坎、铺石砂,于2010年7月,终于修通了这条冲破历史封闭、地域封闭、思想封闭的路,结束了这里“山弯弯,路弯弯,山里人日子像呀像个圆;鞋磨穿,脚磨烂,走呀走不出这狭窄的山地圈”的历史。 通路,梁丽琼经历了像真诚的天主教徒必须经过炼狱煎熬一般。因为,修一条村级公路,它牵涉到村民方方面面的具体利益。 彭和香地被多占,梁丽琼将自家的一块0.3亩面子地送给了她; 全村被占地全部进行了补偿,仅梁丽琼家被占地没要一分钱。 修路资金缺口大,大家捐资,你30元,他50元,梁丽琼除捐500元外,还动员已出嫁的女儿捐了1000元。 梁丽琼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了通路上,自家农活没法兼顾,基本无收。 就是如此,村里还是有那么几个“牛打脚”,因迷信风水思想,反对路从自家地方经过。 一天,一邓姓的男人,手持丈许木棒,堵住挖土机,不准施工。村民们都知道,梁丽琼虽不是软柿子,但强行施工, 是要挨打的。好在村上明白人多,拥护者多,巧妙施计,才免遭打。当乡党委书记贾高顺到村里看望她时,“小书记”见到“大书记”,眼泪忍不住地涌出眼眶。 这是委屈的眼泪。
四 梁丽琼一岁丧父,从小吃苦,知道苦的滋味。用她自己的话说,她见不得造孽的,听不得可怜的,心里放不下有难的。 2009年的一天,树车村出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场面。 地点:村口。一位76岁的老人,突然当着20多人的面,跪在梁丽琼跟前,叩首流泪,说不出话。梁丽琼不知所措,镇了镇神,急忙弯腰扶起老人,含泪道:“我会常来看你的。” 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人叫彭武佑,双目失明,无妻室儿女。农村“田土下放”后,他的生存成了难题。怎么办呢?总不能不管呀。从那以后,梁丽琼就全部负责起了老人的衣食住行。 要伺候这样的老人,诸如吃饭、洗衣、生病等具体问题,都得面面俱到,且不是一天几天,更何况梁丽琼的公公瘫痪在床8年,要她与丈夫一同照料。 一次,老人被蛇咬伤,梁丽琼求医买药,天天为他送饭递水,端屎端尿,老人深感不安,有轻身念头。梁丽琼坐在老人的床前,如女儿在父亲病床前一样,深情安慰道:“伺候您老是应该的,现在日子比过去好多了,你一定要多活些年。”在梁丽琼精心护理下,老人的病痊愈,他逢人便 夸:“自己前世积了德,老了遇上这样一个菩萨一样的好人。” 人老了最怕的是孤独寂寞,乡里办起了敬老院,各方面条件都好。梁丽琼身为一村之首,毕竟事多,经多方考虑,决定把老人送往敬老院。 这一天,村干与部分村民送他去敬老院,当送别到村口时,出现了前面所述的那一动人场面。 “梁丽琼是一个好人。”这是村民对她最简洁的评价,也是日常生活中的梁丽琼最真实的写照,她善良质朴,乐于助人。谁家忙不过来需要帮忙,只要有空,她就会去帮忙;农忙时,帮人插几天秧;村里有人病了,送上几句暖心的话,时不时地给村里老人买点点心;村里有工程,她家园子里菜可以随便摘;谁家父母外出,要托她的事,她总会认真做好;谁家用钱不方便时,只要向她开口,自己就是再紧,也会满足要求……,有人给她作了估算,每年接待各级来人和给有难的人送的钱不少于2000元。17年的村支部书记年年如此,那么,她那个村支书的待遇,留给自己的还有多少呢? 梁丽琼这些平平常常的举动,浸润着、感动着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 梁丽琼把乐善好施当成一种本分,一种习惯。同时,她是我党最基层的支部书记,在树车村,她就是共产党的化身。因此,她把做好以上诸如此类的事,当成一种责任,难怪乡党委书记贾高顺赞扬她从不上交矛盾,用她自己的话讲:“不为共产党抹黑,只为共产党增光。”
五 我们采访梁丽琼,除了村民讲述她那些动人事迹之外,给我们还留下三点最直观的印象: 梁丽琼和她的树车村,17年来获得的荣誉真多,“州县先进村党支部”,“县、乡文明村”,“县十佳村党支部书记”,“县优秀人大代表”……奖状贴了一堂屋。用一块大布包着集体、个人获奖的证书、证件、证章满满地一大包,你数都要数好长时间。这些荣誉是梁丽琼用泪水和汗水换来的。 梁丽琼瘦黑得像一个越南女人,已很难与那个“靓知青”联系起来。这是她天天在村工程上日晒雨淋的结果。 她的那个家和她家的那栋屋,我敢说,作为17年的村官,她家那栋屋是目前我国村官最差的。屋内除看到一部不大的电视机外,再无其它高档用品。如今,尽管在农村,这也能跟“穷”联系得起来。但如果我们能深入她的意思内层,去发现她那些供给自身力量的源泉,便会发现,这种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一个人一旦能对内在的力量加以有效运用,他的生命便永远不会陷于卑微贫困的境地。 采访结束,我们一行人在车内议论: 肯哭,是软弱的表现,但梁丽琼怎么也跟软弱联系不起来。 肯哭,是内心感情丰富的反映,一个冷漠不哭的人能做好村官应做的工作吗? 梁丽琼知道泪水的苦涩,能以人的情感和对生活体验,安慰他人,并立志引导他们走出悲伤,摆脱贫穷,所以,她流下的眼泪是有价值的。 走笔至此,一首短歌浮现脑海,我们就把这首短歌借来送给我们的“泪水书记”: “寻求安慰而哭泣的吾辈,深知安慰他人所得到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