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全县年龄最大的“女支书”;她,是瑶胞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她,就是蓝山县荆竹瑶族乡新寨村党支部书记吴炳竹。
支书“芳龄”五十三
今年57岁的吴炳竹,种过田、经过商、办过厂、当过村民小组长。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从小生长在林区的吴炳竹,就抓住国家刚刚开放木材市场的先机,跑起了木材生意。掘得了“第一桶金”之后,她干脆自己办起了木材加工厂,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很快就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率先在村里建起了三层楼房。吴炳竹富了,纯朴的她深深知道,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自己带来“好运气”。饮水思源心理进一步激发了她的爱党深情。2005年6月27日,是吴炳竹终身难忘的日子,她终于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2008年4月,53岁的吴炳竹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成了全县屈指可数的、年龄最大的女村支书。当时的她又喜又忧,喜的是当了干部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了;忧的是家中那个患癌症的丈夫和木材加工厂谁来照看?亲友们也纷纷找上门来当说客,劝她不要“官迷心窍”。反对最为强烈的要数她的儿子:“妈!你都到了做奶奶的年纪啦,当什么村干部呀?村里的事搞不好,大家都会说闲话。等搞好村里了,这个家也差不多毁了啦!”她何尝不想顾家啊!一双儿女尚幼,丈夫卧病在床,厂子一直自己在管事。然而,面对父老乡亲期盼的眼神,吴炳竹义无反顾地担起了新寨“当家人”的重担。
到处“化缘”为修路
荆竹瑶族乡位于蓝山县西南部湘粤边界的瑶山深处,是全县最偏远、最贫困的乡,新寨村距县城60多公里,离荆竹乡政府还有20多公里,180多户瑶胞散居在40个大大小小的自然村。吴炳竹每晚躺在床上还在不停盘算:怎么让村里不再受穷?
新寨村处于大山深处,最丰富的资源,一是山,二是水。然而,因为没有一条象样的通村公路,瑶胞只能世世代代守着“聚宝盆”过苦日子。“首先要修路!”见过世面的吴炳竹显示出一般农妇所没有的见识和魄力。她和村支“两委”干部估算了一下,要把路修好大概要300多万,但是村里集体经济没有一分钱。为了修通路,吴炳竹拿出了自己多年来省吃俭用留下的39万元积蓄,又和村干部四处“化缘”:找县里、跑省市、下广东……
县交通局按政策下拨了130万元,市、县、乡等有关部门扶持了50万元,剩余的10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实在没有办法了。她决定修路工程分阶段进行,为了节省开支,她带领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挖的挖,抬的抬,挑的挑,经过8个月的奋战,终于在2008年12月1日修通了首段8.4公里的村道,并为村里节省开支26万元。
随着2010年全长14.3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全线贯通,村民从家门口到广东只有3个多小时车程。曾经尘封在大山里的楠竹、木材,终于可以运出深山、走向市场,由于节约了运费,每立方米竹木增值100多元。与此同时,她又瞄准机会,发动全村植树造林,新增绿化面积2万多亩,村里的5万多亩竹木转眼成了“绿色银行”。“新寨现象”吸引了一些创业者的目光,他们在大山深处办电站、建厂子。赵水金、赵生富等12位瑶民纷纷由过去的穷光蛋变成了大老板。全村30%的村民成了5座小水电站的股东,每年按股分红。电脑、冰箱、手机、摩托纷纷走进新寨农家。10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当起了工人,成了按月拿工资的上班族,瑶胞们破天荒地先后买回了7台小轿车。新寨“穷村”的面貌一举被扭转。
瑶山“传唱”不老歌
村里经济搞上去了,吴炳竹又开始琢磨怎样搞好村风文明建设。她首先采用移民搬迁的方式,将散布100多平方公里的40个自然村减少到8个,又捐款1000元,成立了新寨村民族乐队。今年,她又通过自筹资金10万元建起了党员活动中心、图书室,购置了文化娱乐设施,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她常教育群众:“村风文明了,我们新寨也就和谐了!”为此,她经常是骑辆摩托车风风火火地跑来跑去。从夫妻吵架、孩子上学到老人就医,她都耐心调解,细心张罗。村民们各家各户的家常里短、柴米油盐、矛盾困难,她都一件一件地记着。每年逢年过节时,吴炳竹都要自掏腰包买来米、菜、油等慰问品,走访看望低保户、贫困户和老党员。10岁的赵明兴因母亲病故父亲外出,成了孤儿,与年逾八旬的爷爷相依为命。吴炳竹获悉后,亲自把500元钱送上门去,并跑到乡里为孩子想办法减免学费,还经常上门看望和鼓励他好好读书。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经吴炳竹调解的村民矛盾纠纷不下200起,为村里捐款捐物不少于5万元,吴炳竹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户”,全县“优秀企业家”、“优秀人大代表”、“十佳村干部”等多项殊荣。在她的带领下,新寨村先后被省市县评为“生态文明村”、“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和“先进党支部”。
今年4月,57岁的吴炳竹再次满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在群众大会上,她满怀深情地说:“俗话说:女子五十不言退,乡亲们这么信任我,我更不能退呀!”这,就是群众眼中的吴炳竹,一个不满足于只做家中炊妇,而要有所作为的女能人;一个除了关心柴米油盐,更心怀一方百姓的当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