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在 每一个黎明∕扛着锄头∕走进爱的梯田∕耕耘∕日落的黄昏∕披一身晚霞∕收获一天的快乐∕为爱奔忙
舒贤华就是这样一位为爱奔忙一辈子、收获快乐一辈子的辛勤园丁。现任教于江维学校的她,1981年参加工作,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十个春夏秋冬,她用奔忙的脚步演绎了一名普通党员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诠释了一名优秀教师对莘莘学子的无私关爱。
关爱学生一个都不少
因为敬业和优秀,也因为家长信任与请求,舒贤华年年担任班主任。
2007年,舒贤华送走了一批青春快乐的学生,继续接手九年级的时候,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孩子。
这位孩子叫郑仕凡,四岁失去双亲,六岁失火毁屋,爷爷奶奶带着他住在了邻居家废弃的仓库里。爷爷年迈去世后,无力继续供他读书的奶奶希望他回家务农。郑仕凡非常爱读书,他身无分文却依然来到学校报名。看着这位家庭贫困而又乖巧懂事的学生,舒贤华毫不犹豫地拿出了400元钱,资助郑仕凡圆了上学梦。
一个闷热的夏天晚上,郑仕凡突然拉肚子,次数频繁。舒贤华得知这一情况匆忙赶到时,已是十点多钟。孩子像面团一样瘫软在床上,脸色灰黄,嘴唇苍白。舒贤华立马背起孩子就往医院跑。
学校离医院有两里路。年近半百的老师背着十四岁的孩子在夜色下“狂奔”。与其说是狂奔,不如说是挪动。老师很胖,孩子很沉。汗珠,大颗大颗地滚落;衣服,一寸一寸地湿透;孩子,一点一点地往下沉。诊室在三楼。四十八级台阶,却是老师一生中走过的最长的路,一级、一级、又一级。她一只手用力抓住栏杆,一只手努力托住孩子,每走一步,就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气。孩子想下地自己走,可他疲倦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只有任凭泪水默默地洒在老师滚烫的脊背上。接疹的医生问:“孩子,怎么和妈妈都病得这么厉害?”郑仕凡哭着说:“她不是我妈妈,是我老师,是我病了。”医生沉默了。
郑仕凡没有让爱他的老师失望。2008年,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湖南一师,成为国家资助的免费师范生。他说,他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像舒贤华一样的好老师,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无私的关怀和良好的教育。
每年开学的日子,是舒贤华最忙的时候,因为总有一两个孩子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她当着全班同学心疼又坚决地说:“咱班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在江口镇的合龙枫、莲花沅江和洑水湾新田岭村,她将孤儿郑仕凡的故事耐心地讲给家长听,说:“我能让郑仕凡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湖南一师,就一定能让您的孩子顺利毕业!请家长放心,有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那些家长感动了,一位头发斑白的奶奶说:“有这样的好老师,拼上我这把老骨头,孩子这学也得上!”多年来,经她劝说回到课堂的学生到底有多少,舒贤华自己都记不清了。她也记不清下乡的跑鞋换了多少双、脚底的老茧磨了多少层,更记不清为孩子们资助了多少学费。
收获快乐一生都不悔
春露秋霜,寒来暑往,舒贤华就这样走着,奔忙着。终于,她累了,病了,住进了医院。即使是躺在病床上,她的心依然在为孩子们奔忙。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舒贤华住院的那段日子,孩子们的周记写的全是她。
一个叫李梅的女孩这样写道:“老师,别怕,别孤独,我们大家都爱您,都等您回来。您说过我们是一家人,可是没了‘妈妈’,我们就不会开心。”一个男孩这样说:“不知为什么,这两天我的心情总是有点儿激动和兴奋。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舒老师这两天应该回来了。我真想她!”胆小的石玉翠写道:“有她在,总觉得好安全,因为她不会让我们受委屈;有她在,总觉得好开心,因为习惯了有她的每一个日子……”
舒贤华回来的那天,孩子们激动不安,像等待着外出了许久刚刚归来的母亲,孩子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舒老师回来啦!舒老师回来啦!”孩子们像潮水一样涌出教室,趴在栏杆上,用力地挥手,激动地呼喊,还有几个女生飞快地从楼上冲下来,围住了老师。老师瘦了!老了!原本合身的衣服显得格外宽大,虽然笑容满面,却又疲惫苍桑,孩子们抱住老师,哭了。
来到教室,舒贤华震憾了:迎接她的不光有孩子们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一大束美丽的康乃馨,还有黑板上那斗大的八个字:欢迎妈妈康复回家!那一刻,舒贤华笑靥如花,却又泪如雨下!
舒贤华就这样用她奔忙的脚步,博大的爱心,赢得了孩子们最高的奖赏!
为爱奔忙∕多少甜蜜∕几丝忧伤∕为爱奔忙∕永不停歇∕她还在路上!
她这样一位平平凡凡的老师,普普通通的党员,用心书写着忠诚,用爱温暖着学生,用情实践着教育事业的崇高与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