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连是陆军首支女子防空导弹连,于2013年3月组建,38名女兵来自11个不同单位、8种不同岗位。组建2年就刷新某型导弹“夜间击落高速靶机”“击落超低空高速靶机”“光瞄捕捉超低空高速靶标”三项全军记录。连队被广州军区评为“军事训练尖子连”“基层建设标兵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2015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战士们对我们的称谓从“战场花瓶”变成“巾帼利箭”,就是对我们蜕变成长最好的褒奖。
从“一抹黑”变成了“一门清”。防空导弹技术含量高,涉及数学、物理、电子、计算机等12个专业,每台战车按钮多达120多个,纵横交错的电路图半尺多厚,专业教材30多本。差距和短板,只能用汗水来弥补。光瞄员莫招姨每天都要记录十多张数据小卡片,连手掌上都写得密密麻麻,熄灯后还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做梦都在背参数。凭着这股“拼命三郎”的劲头,小莫成为导弹参数“一口清”。主操作手陈宇妍为掌握“一摸准”的手上功夫,用毛巾蒙上双眼,默记各种开关按钮的准确位置,不厌其烦地重复练习每个操作动作,形成“肌肉记忆”。短短两个月下来,最难的“复杂电磁环境下发射准备”科目,全连协同完成时间比大纲规定还提前5分钟。
从“娇娇女”变成了“尖子兵”。作为一名合格的导弹兵,不仅要练就高人一筹的必杀技,还要锻造钢筋铁骨的硬身板。我们自加压力,暗暗较劲。体能考核,女兵只需考3千米,我们练5千米;光缆铺设,基本要求一次铺30公斤、75米,我们每次都练120公斤、300米;每天俯卧撑、仰卧起坐、双腿深蹲“3个一百”,坚持和男兵一样的标准。3号手范文佳身材娇小、体格较弱,为了能抬起63公斤的光瞄箱,她逼着自己每餐多吃两个馒头,每次训练多做50个俯卧撑,每天多爬10趟楼梯,3个月下来,体重增加了10公斤,大家眼中的“林妹妹”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力士”。现在连队38名女兵个个都是小老虎、尖子兵,9人因训练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2人荣立二等功。
把“训练场”变成了“战斗区”。搜索车雷达面板上有两个控制键,一直没人用过,资料里也没有功能介绍。有次训练,操作手粟练和我一起尝试着使用。经过反复琢磨,我们认为可能是增加脉冲强度用的,这个判断后来得到了厂家师傅的证实。此后,我们灵活运用这两个控制键,使目标搜索速度和精度比以前大大提高。去年10月,连队参加实弹演习,就在我们即将完成所有技术准备的时候,接到临机变阵的命令。由于平时训练有素,我们提前4分钟重新完成了战斗准备。此时,演习再次增大难度,“敌机”改变固定航线,高度降至100米以下,而且速度增加了一倍,这已接近该型导弹的设计极限。面对期待和质疑时,我当即立下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各号手沉着应变,密切配合,指挥一声令下,直接命中目标,得到了军区首长的赞赏。
从“爱红妆”变成了“爱武装”。军人生来为战胜。我们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每个月50公里拉练,我们和男兵一样,26公斤重的战斗装具一件不落。机场驻训时,一听到飞机轰鸣我们就奔赴战位,有时一顿饭要分成几次来吃。红蓝对抗训练时,我们在树丛里、水沟中一趴就是一两个小时。女军人,意味着牺牲付出会更多。去年底班长刘美转了中士,可同时也失去了相恋4年的男友,分手是因为不想再等。姐妹们安慰她,她却指着身边的导弹笑着说:“这就是我最爱的‘男朋友’!”24岁的藏族女兵斯娜拉姆的父母经常打电话催婚,按照家乡习俗18岁就要成家,但她始终情系军营,不为所动。去年底,拉姆因工作出色荣立二等功,喜报寄回藏乡,乡亲们都夸她是“雪山明珠”。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奉献的人生最精彩。火热的军营铸就了我们特有的情怀和执着的追求。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