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满兰今年82岁了,家住桂东县增口乡侃大村张家塘组,她的儿子王焱飞自两岁一场高烧抽搐后患上了脑瘫,不会交流、洗澡、穿衣、走路。她44年如一日守护脑瘫儿子,种田种菜养活全家,一路走来,从青丝到白发,从青春少妇到耄耋老太,用坚强演绎着一位母亲普通却又高贵的母爱。
历尽艰辛把小孩拉扯大
年轻时的唐满兰是村里一枝花,里里外外的农活是一把好手,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19岁时,她嫁给了村里的党员王玉光。那是她认为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丈夫为人憨厚老实,对她体贴关爱,还是生产队里干活最出色的好手。遗憾的是,那个贫困年代的人们总是难以守住孩子,唐满兰与王玉光先后生育了6个子女却只存活了3个,王焱飞出生于1971年,是她第五个孩子。
王焱飞不到两岁时,王玉光在帮生产队翻晒稻谷时突发心脏病身亡。家里办丧事没出三个月,王焱飞连续发高烧并抽搐,病得奄奄一息,村里医生说可能是脑膜炎,要到县里医院才能救活。 唐满兰在冰天雪地里赤着脚把王焱飞背到离家20里的县医院,好不容易捡回了儿子一条命,可此后再不会行走说话、智力停滞不前,成了脑瘫。
从此,唐满兰用背带背上脑瘫儿子、一手牵着一个女儿起早贪黑出门劳动。上山打柴时,把儿女们放在山洼里;下田耕地时,把儿女们放在田埂上。回到家,她让姐姐们教弟弟王焱说话、走路,自己趁天黑前为家人做饭、洗衣,熬好一天的猪潲。
44岁那年,唐满兰与从江西来桂东找生计的“江西老表”邓桂全结了婚,还为他生下了第七个孩子邓水林。 第二段令唐满兰失望的婚姻持续了13年,以丈夫邓桂全患病身亡而结束了。唐满兰也由村里“一枝花”成了年逾六旬的大娘,“带好孩子”成了她生活的唯一动力。 唐满兰的女儿们早已嫁人离家了。小儿子邓水林在县城租了房子,在建筑工地打零工挣钱,一周回家一次。很多时候,守在大山里的就剩娘儿俩。
相依为命的母子俩对生活充满希望
清晨的阳光透着墙壁的裂缝斑斑驳驳渗入侃大村山坳里的土坯房内,照着忙忙碌碌的唐满兰。家里除一台17寸的小彩电外,再无其他电器。但摆放整齐的鞋袜,清洗干净的衣服,一点也看不出这是一个有脑瘫病人的家庭。
唐满兰为王焱飞活动完四肢关节,一手掰着床架,一手吃力扶儿子起身,帮助他蹭着墙壁、用极其古怪别扭的姿势从卧室缓慢挪到了堂前,在有阳光照射的一角坐下了。随后,转身去厨房灶膛里铲了一把柴火碳倒进火笼,细细扣上火笼盖后塞在了儿子脚下,眼角流露的全是爱。
小儿子邓水林多次提议让母亲和哥哥到县城一块住,村里人也提过把唐满兰和王焱飞送到敬老院去,都被唐满兰婉言拒绝了:“我们有田地可种,能养活自己,哪儿也不去。” “别怕,妈不会走远。”这是唐满兰每天出门干活前对王焱飞重复最多的一句话。虽然儿子回应她的只有傻笑,但她还是能从儿子眼神中分辨出喜怒哀乐。
“山里春天湿冷,不烤火笼怕焱飞冻着,烤火笼又担心他打翻,把自己和家都烧着。我得早点浇完菜地回来。”唐满兰一边对笔者说着,一边挑上粪桶走向菜地。这天上午,她准备给整块菜地除草施肥;下午,她准备为几丘荒田种上桐子树。 唐满兰家三面环山,门前晒谷坪下是一垅垅田地。为防失火,唐满兰把房屋周围的茅草全部锄得干干净净。
“生活有望。”唐满兰告诉笔者,自己身子骨还硬朗着。尽管每天需照顾残疾儿子,但不再像过去那样拖三带五干活了。虽然日子清贫,但她坚持不向其他几个孩子伸手要钱。2014年,她种的石菖蒲在中药材贩子那里卖了900元,种的蔬菜、散养的家禽、积攒的鸡蛋在县城集市上卖了1000多元。每个月政府发的低保、农村高龄补贴、养老金累计320元。政府还批一笔2.9万元特困户危房改造资金,小儿子邓水林正计划着建几间砖瓦房,把她和王焱飞从土坯房里接出来。
“村里人情暖,我们没憋屈。”唐满兰说。家里电灯坏了、泉眼堵了,一声招呼,隔个林子的邻居李少前就来修了;割下的稻子搬不动了、摘下的菜挑不动了,李少前前去帮忙,李少前家人成了她家义务的水电工、维修工。
晒谷坪下的邻居唐建群每天来唐满兰家看望一次,家里有好吃总不忘带来分享,遇到哪天唐满兰没正常出门干活了,就及时打电话联系村里医生上门看诊;村医郭建南和村支书周满华手机从不关机,对唐满兰邻居打来的电话特别留意,张家塘组离村里6里多,他们经常冒着雨雪在机耕路上骑摩托跑三里、在山路徒步三里赶到唐满兰家。 每天为儿子擦身、穿衣、做饭,每天出门劳动,两天给儿子换次衣服,一周给儿子喂次肉或鸡蛋,一个月给儿子剪次发,唐满兰日复一日坚持着,在她眼里,儿子平安是她最温馨的动力。望着地头刚种下去的半人高的桐子树苗,她对生活仍旧充满期望:“我希望等到结果那天,亲手摘下桐子为儿子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