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诗向老人询问康复情况。
盛诗向老人询问康复情况。 24岁的盛诗,白皙的皮肤,明亮的大眼睛,自然挽起的马尾,搭配上一身飒爽的皮衣皮裤,俨然一副女歌星的模样。生活中的她,却又经常是双肩包加运动装,一副学生模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古灵精怪的“90后”女孩,已经在护理道路上坚定地走了4年。“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被我护理的病人痊愈出院。”盛诗说,病人康复后的一声谢谢和一脸微笑,是她前行的不竭动力。
一朵丝绸花坚定护理路
“护士这个行业,我可以说是稀里糊涂进来的。”喜欢看香港电视剧《妙手仁心》的盛诗,2006年被妈妈问及愿不愿意去益阳医专学护士时,满口就答应了。“那时什么都不懂,就看电视里护士们都穿着白色的护士服,很光鲜亮丽。”
然而,现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2010年,盛诗分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实习。虽然,在学校经常练习,但由于是第一次独立操作,盛诗在打针时,时常不能“一针见血”,许多病人都不愿意让她打,甚至时有责备。“当时,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盛诗回忆,那时候,只要一碰到护士长安排打针就想法设法躲,每天掰着手指头数还剩多久实习结束,一度想放弃,毕业后去做别的工作。
有一天,科室里新住进来一位身患糖尿病的老人,由于科里的护士都在忙,躲无可躲的盛诗,只有硬着头皮上。由于之前的失败经历,再加上老年人的血管容易破裂,第一次给老人打针时,盛诗战战兢兢,迟迟不敢下手。老人好像看穿了她的心思,于是开玩笑的说:“没事,老骨头了,不怕疼,打不好,多打几次没事的。”没想到,那一次盛诗一针就见血了。
从那以后,被老人打动的盛诗,经常找这位老人聊天,向她倾诉实习中的苦恼。“那段时间,每次独立操作新的技能,别人不愿意让我试时,她总是主动当我的试验品。两个月后,老人病愈将要出院时,特地把盛诗叫到病房,送给她一朵亲手编织的粉红色丝绸花,还叮嘱她说:“不要放弃,你的心地很善良,一定会成为一名白衣天使。”盛诗说,虽然现在已经不太记得起这位老人的姓名了,但是她送的那朵花,现在一直摆放在书桌上。这朵花,是她护理道路上收获的第一份感动,也是这朵花,坚定了她在护理道路上前行的脚步。
病人把她当亲孙女
2011年,毕业后的盛诗回到家乡,应聘到桃江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工作。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多是年迈体弱的老年人,呼吸内科的护士,每天除了做好打针、配药等常规护理外,有时还要为一些行动不便、无人照料的老人洗头、擦体、翻身,没有极大的耐心是无法胜任的。“盛诗刚进来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这种‘90后’的小女生,娇生惯养长大的,肯定做不了多久,就会申请调科室。”护士长孙灵说,没想到,在工作中,盛诗不但没有嫌脏嫌累,对科室里住的老人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
看到病房一些老人,因为家里困难,舍不得吃好点,盛诗总是在去食堂打饭时,多打些菜,分给老人吃;碰到一些老人需要吸痰,一些护士不愿意处理,总是能听到盛诗说“我来吧”;遇到由于长期卧床,身上散发出难闻气味的老人,盛诗也每次都是主动请缨。今年77岁的王美秀因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一到冬春季节总是要住院治疗。由于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每次住院都只有年近八旬的老伴陪护左右。查房时,盛诗了解到这一情况,便主动当起了王奶奶的护工。嘘寒问暖、帮忙打饭、洗头发、剪指甲,陪老人散步,让王美秀很是感动。“她就跟我的亲孙女一样,现在来住院我只认她。”王美秀说。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然而,盛诗却总是说,比起实习时,那位老奶奶带给她的感动,她做的还太少。“我现在离她口中的白衣天使四个字差距还有很远。”
她是科室的“救火队员”
“她现在是我们科室的&救火队员。”孙灵说,科室现在许多护士都已经成家生子,家里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紧急情况,这时候,盛诗总能第一个顶上来。前段时间,一位本来要接夜班的护士,在交接班前半个小时,打给孙灵,说儿子突然生病肚子痛,不能来接班了。
孙灵说:“我当时,第一个就想到给盛诗打电话。”接到孙灵的“求救电话”后,刚上完白班的盛诗,二话没说就从床上爬起来,赶到科室值班。“说她是救火队员,还因为她专业技能扎实,许多危急的抢救任务她也都能胜任。”孙灵说,别看盛诗只工作了四年,但她的专业技能在全院也是有口皆碑,多次在院里的知识竞赛、操作竞赛中名列前茅。
短短四年,盛诗能够做到现在这样,在孙灵看来,没有别的巧,就是勤学,勤问,勤尝试。在盛诗的包里,专业书籍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余,研读专业书籍是她每天的必修课。中午半小时的休息时间,同事们一般都会选择趴在桌上小憩一会,她却总是拿出书来看。碰到一些难度较大的操作技能,她也不厌其烦的向前辈讨教,并一遍遍的去尝试,直到熟练为止。“她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我们都很佩服。”同事莫慧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