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郭竹英是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利厚村村民,是村里的“赤脚医生”,种田看病之余,她最爱的就是窝在自己创办的“农家书屋”里畅游,周边不少村民也是一有闲暇便过来看书。“从小我就喜欢看书,那时候要跑好远到村上的先生家去借书看。有时候为了借本书,得走20多里路。”郭竹英说,“农村落后就是因为文化落后,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便想在家里建个图书馆,让周边的村民都可免费读书。”现在家里的孩子都已成家立业,郭竹英想建农村图书馆的念头越发强烈。“2010年,我去东莞带孙子,住的小区里便有一个图书馆,小区里的人都可以去看书借书,很方便。”郭竹英决心回村后想方设法建书屋。“当时我已节约了1万多元,正准备还凑点钱把书屋开起来,没想在回湖南的火车上听到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一个北京辞职回乡的公务员告诉郭竹英,国家正在全面铺开“农村书屋”项目,可以向上级政府申请相关资金,在农家院里办图书馆。
这一消息让郭竹英异常高兴,到家后,她一刻也没有休息,前往镇政府、区管委会咨询该项政策。在得到肯定答复后,郭竹英多次上门主动请缨,希望镇政府将村上的农家书屋办到自己的农家小院里,她可以免费提供地方,还可以为前来看书的村民端茶送水。为争取农家书屋在自家落地,郭竹英先将小院堂屋腾出来粉刷一新,随后还将自己多年收集的毛主席各类图片翻拍,布置成毛主席纪念墙,让书屋更有书香味。在郭竹英多方争取下,镇政府同意在郭家建农家书屋,第一批便给书屋送来2778本书籍。“书屋开张那天,我出钱在家办了10桌饭,请周边村民都过来吃。”郭竹英说,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这里有个书屋,有什么不懂的,可以过来查阅。“这里的图书包罗万象,有科技致富的,有社会百科的,有历史文化方面的等等。”郭竹英说,政府给书屋买书之前,她还特意到田间地头做调查问卷,专门购买了农民喜闻乐见的书籍。
如今,郭竹英家的农家书屋大院面积已有一百多平方米,藏书5000余册。文学、科技、养殖书籍,甚至连医学、外语类书籍样样都有。闲着的时候,附近十里八村的人们都会在来此借书,每天都有十几个人,郭竹英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图书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