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美玉绽华—记华容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美玉
      发布时间:2015-05-08 10:07:49

“她和她的团队又一次得到省里的表彰了!”

别看她外表平平常常,可是一旦听她谈起有关文物考古方面的知识,你会觉得自己的知识那么贫乏。“新石器时代”、“先民”、“墓葬”、“石钺”等一系列带着古老气息的词语扑面而来。那些消逝在时间深处的人们和场景,都在她的介绍下一一浮现。对远古文明好奇、敬畏的同时,你会由衷地赞叹这位有着娇小身材却蕴藏着丰厚文博知识的文物工作者。

她就是华容县文物管理所党支部书记、所长兼博物馆馆长——刘美玉。人如其名,她是华容县乃至岳阳市文博界一块熠熠生辉的美玉。

(一)

结束了为期二十天的学习,从党校出来时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四十了。刘美玉和同学们一起吃完中餐,就匆匆赶往博物馆了——为了学习和工作两不误,她每天都要往单位上跑一趟。近期文体广新局通知所属二级单位准备一个迎“七一”、反映自己工作特色和精神风貌的节目,剧本还没有眉目呢。

在去博物馆的车上,十多分钟里,她打了三个电话:一是向王琦平副局长汇报自己这二十天来的学习情况,告诉他自己会马上过去上交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和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二是和终南乡综合文化站长协商去那里宣传文物知识的事宜;三是向市文物处领导汇报我县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展情况。然后给市文物管理处办公室发了个邮件:《2014年上半年华容县文物管理所工作总结》。完成这些工作后,车已到博物馆,刘美玉一边下车,一边揉了揉太阳穴。

送材料后回到办公室,刘美玉胃疼又发了,服完三九胃泰颗粒,她打开电脑,发现邮箱里接收到了局里发来的新指示:原定于6月27日举行的文物知识下乡宣传活动推迟到6月30日举行。当初接到通知后,她就已利用党校学习课余时间制定了一套可行的方案:组织文体广新局的骑行爱好者编成一个二十来人的骑行队伍,每辆车上树一面刀旗,由一辆宣传车领队,从县城开始,一路宣传到终南乡的乌龟嘴遗址。到目的地后,一组负责给当地百姓发放《文物保护法》,免费赠送爱教读本《何长工传》;另一组负责展览《华容的历史》现场布置,展示近年来我县文物普查成果,现场讲解关于文物鉴赏和文物保护的知识。

午睡时,刘美玉躺在办公室的长椅上,闭上眼睛却睡不着,差几天就“七一”了,剧本还没有眉目怎么行?一时间又请不到熟悉博物馆工作的人撰写。她明白这件事又得自己亲自动笔了。她坐到办公桌边,大脑飞快地搜索工作人员接待游客的相关画面,进行筛选组合,双手在电脑键盘上灵巧地敲击着,经过两个小时的撰写和修改,一个情景剧本《华容博物馆欢迎您》终于完成了。她连忙打印发给各工作人员,通知他们先熟悉剧本,明天上午排练。

揉了揉太阳穴,刘美玉打开另一个文件《明碧山革命烈士纪念设施群保护规划》。刚写了三个要点,门响了。原来是昨天约好的一位谭姓文物研究爱好者来了。老谭介绍说自家有祖传的石斧一把,属新石器时代的古物,上面刻有黄帝的史官仓颉所作的文字一百多个,他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已经辨认出其中的72个文字,包括“6”等阿拉伯数字,如果得以考证,这将推翻阿拉伯数字起源于阿拉伯的论断,也意味着我国最早的文字在甲骨文之外“另有其字”。刘美玉仔细看了他带来的实物图片和资料,思考了片刻,提出一个方案:明天她亲自登门考查实物,如果确有研究价值,她将到省里找研究石斧和古文字的专家进行鉴定,可能的话,将研究结果撰写成论文,在省文物杂志上发表,可以引起更多专家的关注。

送走了老谭,刘美玉继续坐在电脑前撰写未完成的规划,输完最后一个字,已经是下午五点多。看来,原计划今天完成的《黎淳墓保护方案》,又只得带回家去利用晚上的时间撰写了。自从2002年进入博物馆工作以来,她不知熬了多少个夜班,牺牲了多少个周末。

2005年,全国推行文物信息化工程,每件馆藏文物的各项信息都要制成电子文档。一千多件文物,六万余条信息,全靠她一个人编辑、输机。为了及时完成这项工作,她顾不上家里并不宽裕的经济条件,花费五千多元为自己买了一台电脑。白天在单位值班的同时建立电子文档,晚上在家里常常干到凌晨两三点。老公半夜醒来用心疼的语气责怪她:“还不休息,不要命了啊?”经过三个月的日夜奋战,文物信息化工程终于如期完成。但刘美玉加夜班何止那三个月?她办公室里两个大柜子里关于各种文物的资料档案有一百三十七本,近百万文字,哪一本案卷不包含着刘美玉夜以继日的劳动。

第二天八点,她依然准时出现在博物馆。到办公室整理了一下内务,她就忙着催促大家排练节目了。人还没到大厅声音已经飘了过去:“排练啦!排练啦!”看大家经过几遍排练已经渐渐进入角色,她才向大家交代了几句后放心下乡了。她要把老谭家祖传石斧的相关数据全部录下来。

像这样的下乡,对于刘美玉来说也是常有的事。如果说今天的下乡还算轻松的话,那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的田野调查工作对刘美玉来说是一种超负荷的劳动:她白天带领普查队员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攀岩过涧,钻林蹚棘,穿行于田间地头,认真收集第一手资料,晚上挑灯夜战,整理白天收集的资料。还要对当地乡镇开展普查协调工作,为第二天的调查作准备。胳膊和脸都被晒黑了、褪皮了,就涂点防晒霜;累病了,就带上中药请老乡煎。普查期间,她和她的队员踏遍了全县二十个乡镇、四百多个村场,行程二万余公里,完成了一百五十五处文物点的登记与录入工作。

她的队员还清楚地记得2011年刘美玉带领考古队员赶赴南山乡西湖村挖掘古墓时的情形: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天气极冷,文物管理所接到举报电话,称南山乡西湖村某山上一座古墓被当地村民在植树过程中破坏。刘美玉的第一反应是:不能拖延,必须马上进行抢救性发掘。她迅速组织队员赶赴现场。天上正飘着片片雪花,地面小路泥泞不堪。为了安全,车只能开到二十码。而车到达西湖村后,就再也找不到进山的路了,在雪花肆虐、冰冻封路、泥水溅身的艰难处境下,刘美玉毅然带领大家下车,在窄小的田间小埂上迤逦而行。到达目的地后,她更是不顾古墓中陈腐的气味和脚底的淤泥,脱下厚厚的外套,亲自对古墓展开细心的清理,她一会儿蹲下去用右手握铲轻轻刨去浮土,一会儿侧身弯腰探视墓室的边龛、头龛,一会儿叮嘱队员详细记载相关数据。她的动作是小心翼翼的,她的目光敏锐细致,她在仔细寻找一切可能存在的文物。在找到一面铜镜时,她放下手里的工具,用双手一点一点地抠去铜镜两面凹纹里镶嵌的泥土,再递给一旁的队员,然后又继续清理。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两三个小时,等到刘美玉把古墓中大小十余件文物从泥土中清理出来时,她才发现自己的双腿已经麻木了,脚挪不动了,所有人在她眼里也变模糊了,两位队员费了好大劲才把她从淤泥里“拔”出来。也正是在这样的奔波劳碌下,她先后三十余次组织对县域三建工地发现的古墓葬、古遗址进行了调查与抢救性挖掘。

博物馆人手少,懂专业知识的仅她一人,各项有关文物考查的事项她非参加不可。自从2008年升任所长以来,她的担子更重了,不但专业方面的事务要亲力亲为,博物馆的各项建设也要由她统筹安排。她既是单位主持全面工作的一把手,又是办公室主任、秘书加业务骨干。从那修缮一新的游客服务中心、展厅、优雅怡人的场馆环境上可以看出,她为博物馆的硬件建设作出了不少努力。就拿近两年新开设的展厅来说:《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创作基地——美术书法作品精品展示》、《张维桢同志革命史迹陈列室》、《张树芝同志革命史迹陈列室》的建设,从展厅的设计、资料收集到图文编辑,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刘美玉的精心策划。那一块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红色旅游景点”、“岳阳市优秀旅游景区”、“岳阳市文明窗口单位”的烫金牌匾告诉大家,如果没有刘美玉辛勤的付出,又哪来如此丰硕的成果?

在一般人看来,“一把手”当成这样已经堪称楷模了,个人业务素养就可以忽略了,可刘美玉偏偏就不一样,在带领单位创先争优的同时,没忘加强业务修养,她撰写的《华容县出土元代金银器》、《华容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等论文已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还有那些内部出版的《华容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参考资料》、《华容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华容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等,都是她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从老谭家调查完,已经是十一点过一刻。她回县城时特意绕道“乐途”山地车行,买了辆自行车。

一天二十四小时就这样过去了。她的二十四小时,也许抵得上别人的四十八小时。她为了工作可以连轴转上十四五个小时,可以把和医生约好的检查一推再推。好多男同志提起她都连连啧舌:她太“霸得蛮”了,简直不像个女人!

(二)

她是一个女能人,但不是一个什么事都顺风顺水的女强人,她也有一些难处。

近年来,县里经济发展迅速,各项建设千帆竞发,各地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这也牵涉到文物保护和文物执法。

那天,刘美玉正在整理一级文物信息,电话响了。原来是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打来的,他说获悉华容县正在动土的长江饮水工程管道要经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墩遗址的保护范围,要她先到现场去了解一下情况。放下电话,刘美玉就带领同事匆匆赶往东山镇。这个七星墩遗址可是华容县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发现与升级保护,经历了一个长久而艰辛的过程。

它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位于大荆湖西南,是个岛屿。它由孙家墩、叶家墩、王家墩、虎形墩、月形墩等七个台地组成,呈星宿状布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代的聚落遗址,遗址面积12.8万平方米,当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刘美玉亲自参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又带领普查队员在大荆湖周边调查发现了近10处同时期遗址,专业的敏感使刘美玉认识到七星墩遗址的考古意义非同一般,于是向市文物管理处报告了相关情况。随后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在大荆湖周围进行了为期二十天的专项普查,连同刘美玉等人的先期调查结果在内,大荆湖周边地区共发现32处遗址,其中新石器时期遗址27处、东周遗址5处。专家分析,在新石器晚期,大荆湖一带应该生活着一支规模比较大的部落族群或人类文化共同体,其生活居住的场所就成为了一个大的古文化遗址聚落群,而七星墩极有可能就是这个部落族群或遗址群的中心或城址。

调查结束后,刘美玉立即着手起草《关于七星墩遗址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报告》。在报告中,她详细介绍了七星墩遗址的地理位置、发现过程、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和价值评定等,附带了照片,绘了图纸,装订成一本五十三页共十多万字的材料。在申报期间她不知到东山跑了多少趟,有时为了得到一个确切的数据都要跑几趟。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省人民政府依据专家论证给予批复,公布七星墩遗址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仅七星墩遗址,车轱山遗址、仁义堂,还有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都是在刘美玉的不懈努力下申报成功的。她的团队也因此被连年评为岳阳市年度目标管理红旗单位,她个人也多次荣立三等功。

赶到东旭村,刘美玉当即发现长江饮水工程管道铺设确实将会影响到七星墩遗址,如果不及时采取两全其美的措施,势必给这处历史文化遗址带来不可弥补的损毁。同时刘美玉也非常清楚,长江饮水工程是一项大型民生工程,是关系到沿华容河近20万居民生产生活的大事,总投资数亿元,计划2014年12月份就要完工,不能简单从事。怎么办?一边是承载了人类发展历史的古文化遗址,一边是改善人民生活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重点工程。孰轻孰重?权衡再三,刘美玉意识到只有两者兼顾才是圆满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办法。

她马上向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汇报:长江引水工程路线经过七星墩遗址保护范围,会对遗址产生破坏,我们要共同商讨解决办法。不料电话那边传来了一个怀疑的声音:“这哪有文物啊,挖地三尺都找不到一块瓦片。”刘美玉耐心向对方介绍七星墩遗址的状况和宣传文物保护法的第十七条、十九条规定,施工方终于同意与她商讨解决方案。为了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她一面积极向局长汇报,一面陪同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先后两次去省文物局汇报,并争取他们的支持。最后,省文物局作出批示:按程序办理,先抢救性挖掘,后施工。刘美玉又火速赶回东山,协同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七星墩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共开探方6个,发掘面积150平方米,发现大型夯土台基房子建筑三座、墓葬四座、灰坑六个、沟形遗址二条、红烧土祭祀遗址两处,还出土了大量的陶、石器。如果不及时发掘,这些不可再生的人类文化遗产就可能被永远地损毁了。

毕竟,刘美玉只是一位女人,她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由于我县文物执法的基础比较薄弱,加上近几年执法任务繁多,刘美玉深感文物执法工作开展起来是那么的艰难。尤其是在涉及区域经济发展时,她一方面希望华容经济发展更快,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国家的地下文物免遭破坏。在面临压力时,她多么希望自己像个超人一样坚强有力,扛起更多的责任。

(三)

刘美玉不但在单位是位好领导,在家里也是一位好妻子、好媳妇、好母亲。丈夫以前一直在偏远乡镇工作,无暇顾及家庭事务。刘美玉生育了一对龙凤胎,从小到大都是她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一双儿女也争气,顺顺利利从小学升初中上高中、读大学。儿女如今读大三了。几年前,她婆婆中风了,是她一手端吃端喝,扶上扶下护理得很周到,婆婆归西时丈夫也没来得及赶到,她一个人给婆婆送终。安葬婆婆的第二年,2002年公公又中风住进了医院,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医院里请不到男护工,为了让乡镇工作的丈夫安心和放心,刘美玉又一人承担起照顾公公的责任。每天承揽着端屎尿盆、擦洗下身、换衣服、按摩等累活脏活,她毫无怨言地做了。后来病友们对恢复神志的公公夸奖她:“您女儿真尽哒孝心啦!”老人欣慰地告诉大家:“这是我儿媳呢!”刘美玉就这样照顾了公公十年,直到他老人家2012年逝世。

谈起妻子,刘美玉的丈夫只有一句充满歉疚和感激的话:“她是个好女人!”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