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的首府吉首市是一座典型的山城,在那个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市中心,有一户人家诗意栖居,他们守着传统的书斋,守着“心远地自偏”的信条,过着“大隐于市”的生活,成为输出思想价值、传递正能量的地标式家庭。2016年是这个家庭丰收的一年,他们先后获得了全国“书香之家”与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的称号,而这一切并不是偶然。
山谷后人居山城
上世纪50年代,黄长龙的父亲黄以运从长沙望城辗转来到湘西龙山县一个偏远的农村。黄以运自己没读多少书,但内心渴望后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他常常告诫三个孩子,“我们祖上有个大人物叫黄山谷,你们不要给祖上丢脸。”随着孩子们不断长大,他们了解到黄山谷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祖上的“荣光”成为激励孩子们的动力。在“黄山谷”的影响下,老二黄长龙从小酷爱书法,上世纪80年代末,黄长龙便因写得一手好字调入位于吉首的州博物馆,由此开启了他长达三十余年的文博工作生涯。父亲黄长龙是湖南知名书法家,现任湘西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作品多次参展参赛获奖,并广泛收藏于湘西各大单位及私人家中。黄长龙注重书法艺术与实用书写相结合,五体皆能,练就了扎实的功夫,并一直服务社会群众,有着良好的口碑。1994年黄长龙代表湖南省在京筹备改革开放成果展。因黄家藏有大量字帖与书画作品集,常吸引本地家长带着孩子登门拜师。黄长龙认为,他始终是以书写的形式在传播经典,弘扬正气。每回忆过去,黄长龙都会格外感慨,他常常感念“黄庭坚”三个字为曾经艰困的家庭播下“书香”的种子,然后,陆续收获希望。
人生转型的精神后盾
黄长龙从小在农村长大,从一个地道的农家子弟走出来,靠的就是“读书”二字。他当过农民、军人、工人、教师,因从小在成堆的字帖中摸爬滚打,培养了执着的精神,磨练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力,使他始终能够适应身份角色的转变,从一名书法青年成长为资深的文博工作者。在坚守书法艺术的同时,黄长龙长期研习文物、博物馆专业的相关专著。他担任州文物局局长多年,为推动湘西文博事业的发展贡献良多。2015年,黄长龙荣获“老司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先进个人”一等功,来自湖南省人民政府的奖励是对他工作最好的总结与肯定。
黄长龙的妻子许艳利早年是纺织厂车间主任,后调入文化部门从事电影放映、电影宣传、文艺演出、民族文化等工作,面临巨大的转型挑战。但是因为受丈夫的影响,学习书法,热爱阅读,能够积极学习新知识新业务,她总能顺利转型,成为单位的骨干。
父母的经历对儿子黄挺产生了深刻影响,黄挺从小博览群书,爱好广泛,学习能力很强,走上工作岗位后,经历了办公室文秘、政工人事、文物博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艺创作研究等多项工作,扎实的阅读基础以及丰富的生活历练不仅使黄挺成为一名工作上多面手,更使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作家。可以说,正是读书改变了一家三口的命运。
黄家气氛温馨、民主、宽松,在构建和谐家庭的过程中,“书”起到了关键作用。夫妻俩工作都忙,对孩子的教育一直遵循“抓大放小”的理念,也就是在保证大方向不错的前提下,尽量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空间,尤其注重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且灌输读书要学以致用的理念。交流新书讯息和读书心得、跨专业讨论学术问题是父子间的家常便饭。而妈妈许艳利喜欢收集报纸,除了自己学习使用,还推荐给丈夫和儿子。此外,贴心的她还经常为丈夫和儿子整理书桌打扫书房。黄家读书有突出的阅读成效,营造了良好的家风,为个体提高修养、培育气质、增进学业和事业提供了家庭基础。由于早年奶奶与外公均患病,每月都需要医药费,父母必须严格控制家庭支出乃至孩子的零花钱,但对于阅读,父母却舍得“挥霍”,专门预留出一笔购书经费,既是为了强大自己,也是为了孩子的成长。黄挺也懂事,中学与大学期间通过网络大量搜集免费电子书,得以省下了大笔开销,迄今所收集的电子书总量超过200G。
每当遇到困难时,满屋的书香总使这一家人内心平静,勇敢地接受一切挑战。
闹中取静打造书斋
为了营造高品质的读书环境,延续优良的读书家风,黄家创新地将生活区与学习区分开,在文艺路专门购置了一套140多平米的商品房作为书斋,取名“不隐斋”。“不隐”之名,一是受“大隐隐于市”的启发,二是取“书法不隐”的古义。不隐斋既可陈放藏书,也可进行文艺创作研究,还可供书友交流聚会。这间书斋成为山城一个独特的存在,鼓励、带动了一批人阅读,其中散发浓浓的书香在邻里、社区、工作单位以及龙山县老家都享有盛誉。
黄家在湘西地区拥有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现在正由1986年出生的儿子黄挺延续。黄挺有一个更加响亮的笔名——黄摩崖,他是近年文坛涌现出的年青作家,被誉为当代大历史写作的新锐代表。2011年,大学毕业仅一年的黄摩崖在丰富扎实的阅读基础上对多个学科门类甚至文学体裁进行融通,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创作了大部头的文史专著《头颅中国》。该书面世后反响良好,先后获得网络原创赛事大奖、沈从文文学奖一等奖,参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与第一届骏马奖,其正在创作的《头颅中国2》获得中国作协2014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扶持。在吉首大学为其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黄摩崖被作为80后“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先进典型。2015年1月的《书摘》杂志节选刊登了《头颅中国》。
除了著书立说以外,黄摩崖还将经典的厚重深刻带入音乐创作,使歌词实现古典与现代的统一。2015年3月,黄摩崖成为恒大音乐的签约词作者。2015年7月,黄摩崖为世界文化遗产永顺老司城创作的歌曲《不老如我》受到湖南卫视、《湖南日报》等媒体的关注。2015年8月,收录黄摩崖4首歌词的摇滚音乐专辑《素言》正式发行。目前,他正在与素乐团打造下一张专辑。
有人问黄摩崖,为什么要跨界。黄摩崖解释说,如果把自己定位成职业作家,那么做任何事都像是在跨界,甚至会被误解为有名利上的野心,别人说你要做音乐人、戏剧人、电影人等等;但如果只是将自己视为一名“读书人”,那么琴棋书画,花鸟虫鱼都会变得自然而然。写作也一样,体裁与题材都不应过度地曲隔文艺史哲,而是回到“文章”的本体。
摩崖先生的“不隐斋”建起来后,这间书斋不仅仅成为他一家的阅读之所,也渐渐成为州内80后、90后文艺青年的俱乐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汇聚在不隐斋,读书论道,舞文弄墨。这间书斋成为山城一个独特的存在,鼓励、带动更多人来阅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2014年底开始,黄挺和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创办了“阅不群”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湘西文艺圈里的大事小事,宣传推介湘西文艺家及其作品,在州内产生良好反响。
黄家成为湘西本土以书教子、以书治家的典范。这样一个书香之家,会日久弥香,会香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