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妇女研究业界新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联合教席揭牌仪式暨“女性发展与文化传播”论坛在中华女子学院举行

   来源:中国高校之窗   发布时间:2018-10-23 11:19:13

10月8日上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联合教席揭牌仪式暨“女性发展与文化传播”论坛在中华女子学院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妇联、教育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机构、部委以及联合教席合作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中华女子学院两所高校相关领导出席会议,来自性别研究和媒体领域的10余位专家和学者,两所高校16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

201810093014.jpg

全国妇联联络部部长牟虹出席论坛并讲话。牟虹指出,性别平等理念的传播,构建性别包容的社会文化,需要媒介的传播力量;讲好中国妇女和妇女发展故事,加强中国与世界对话交流,也需要媒介传播的力量。中华女子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举办“媒介与女性”教席,对中华女子学院相关专业建设将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也必将对学校开展校际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与妇女发展、拓展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希望两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入研究媒介与妇女发展关系,为讲好中国和中国妇女的故事、发出中国妇女的声音,为在国际国内构建社会包容的性别文化,推动在全球治理中纳入性别视角,促进全球性别平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传媒大学在中华女子学院设立“媒介与女性”联合教席,这是两校开展合作的重要举措,也将是“媒介与女性”教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联合教席的成立,将推动两校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扩大两校在高等教育、信息传媒、妇女发展等领域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兼中国、朝鲜、日本、蒙古、韩国五国代表 Ms.Marielza Oliveira欧敏行在致辞中对“媒介与女性”教席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她相信,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华女子学院两校聚合资源、协同努力,将会极大地加强媒体与性别教席的能力建设,从而推动中国在媒体和通讯领域,并通过媒体和通讯实现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的目标。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人事司干部处处长魏开鹏表示,“媒介与女性”联合教席的建立,将更好地发挥媒介研究和性别研究的优势,更好地促进性别与传播研究,更好地加强中外媒介与女性研究的交流互鉴,更好地促进女性的权利保障和职业发展。

中华女子学院党委书记李明舜在致辞中表示,“媒介与女性”联合教席的开展是中华女子学院承担责任、践行使命、跨学科合作、协同创新的难得机遇。中华女子学院将与中国传媒大学精诚合作,充分聚合两校优势资源,拓展研究性别问题的广阔空间,不断推动媒介更好地服务于性别平等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揭牌仪式上,欧敏行、陈文申、牟虹、李明舜共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联合教席”揭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主持人、中华女子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刘利群在发言中表示,联合教席有机缘落户中华女子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对中华女子学院的重大支持,是深化“媒介与女性”两大学术领域,深化两校交流合作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机。希望两校能够以此次联合揭牌联合教席的设立为契机,继续深化两校交流合作,携手为推进传媒教育、女性教育,携手推进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两校的贡献。

刘利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兼职教席研究员颁发了聘书。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陈芸,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曼丽,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李瑞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于丹作为兼职教席研究员代表围绕“女性发展与文化传播”主题,分别从提高女性媒体素养、媒介与女性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传媒行业女性职业角色的自我认知和反思、女性发展与文化传播的时代命题和应用性研究等角度做了精彩发言。

仪式上,播放了“媒介与女性”教席宣传片,与会人员共同回顾了教席13年来的发展和成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9月在中国传媒大学设立,是中国信息传播领域的首个教席,也是中国在信息传播和性别研究领域的唯一教席。教席成立以来,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妇联、教育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多年来,教席积极开展科研、教学、社会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了诸多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学术论坛,已成为在媒介与性别研究方面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媒介与女性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与新样态。两校共享资源,协同创新,共同建设好“媒介与女性”学术研究与社会合作平台,必将有助于更好的满足人民特别是女性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助于将中国女性发展的独特故事、丰富经验与特定立场通过媒体更好地传播到全世界。(通讯员:宋立新 周维一 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