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妈妈考上医学博士!背后的坚强与辛酸…
前不久,钱报记者跟大家分享了杭州市九莲小学学生沈子涵和妈妈的故事,这位妈妈为了激励儿子好好学习,以身作则去考北大研究生,令人钦佩。
杭州市舟山路学前教育集团园长何舍予看过后,向记者感叹:“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我们幼儿园有个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妈妈为了能更好地照顾他,还考上了医学博士。”
何园长说的这位母亲,是杭杭妈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在读博士,家有二宝——大宝杭杭,一个有点特殊的6岁男孩;二宝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今年下半年要上中班了。
普通妈妈照顾两个娃多半已经分身乏术,去考博士简直是天方夜谭,杭杭妈是怎么做到的?
①
一岁多的孩子
不会说话不会站
第一眼见到儿子杭杭时,杭杭妈的心“咯噔”一下。虽然产前检查就说儿子的头围偏小,但没想到竟是两边额角都凹下去了一点,额头明显不像其他孩子那样饱满。
“可能还没发育好,好好照顾的话,以后会慢慢长好的吧。”看着儿子粉嘟嘟的可爱小脸,杭杭妈很快将疑惑和烦恼抛诸脑后,只想着如何疼爱手里抱着的这个小宝贝。
然而,爱并不能阻止意外发生。杭杭4个月时发热惊厥,全家人带他去省儿保看病,医生解开了杭杭妈一直以来的疑惑——杭杭额角的异常,是因为大脑前额叶发育迟缓。更让杭杭一家崩溃的是,该问题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外貌上与常人不太一样,而且前额叶与智力发育、运动能力甚至情绪管理密切相关。
带着尚在襁褓的儿子,杭杭妈跑遍了杭州、上海的相关大医院,医生的建议都很一致: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只能通过康复训练,逐渐提高杭杭的运动能力和交流能力,以便他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杭杭一岁多,仍然无法站立,也不会说话。得知内情的几位亲戚朋友,开始劝说杭杭妈放弃,甚至建议把杭杭送去福利院。“不可能。”杭杭妈断然拒绝,“我既然把孩子生了下来,就有义务和责任把他养大。不管将来如何,我都会竭尽所能照顾好他。”
她用自己的行动说服了全家人,一起努力陪杭杭慢慢长大。
②
康复训练
漫长而痛苦
杭杭的康复之路,就是从一岁多开始的。针灸、推拿、康复训练……凡是听说过的可能有用的治疗手段,只要确定没有副作用,杭杭妈都带儿子试了遍,像针灸和康复一直坚持到现在。
这条路不光花钱也花时间。杭杭妈粗粗算了下,每个月花在儿子康复训练上的费用超过一万元。至于时间,更无法估量。单是一周两次的针灸,路上打个来回,加上等候和治疗的时间,起码要耗掉三小时。康复训练也是如此。
让全家人心酸又欣慰的是,即便康复治疗过程漫长又痛苦,杭杭坚持了下来。针灸,想想都疼,普通孩子都会哭会闹,杭杭却像个坚强的小勇士,渐渐适应了。每当外婆告诉他,这是医生在治病,不能乱动,因为疼得厉害而扭动身子的杭杭,会停下来,只轻轻哼两声。
除了去医生那儿,杭杭全家每天还有一个固定项目:晚饭后,在小区楼下做半小时运动,跑跑跳跳或者打球、拍球,锻炼杭杭的手足协调能力,同时也鼓励他多开口,和小区里的陌生人交流。为此,即便下雨,杭杭妈也坚持带儿子下楼,哪怕只是在地下停车库里走走。
③
爱不是奇迹
但是力量
两岁多的时候,杭杭终于学会了走路。全家人都很激动,尤其是杭杭妈。
命运总会眷顾有爱的人,她意外怀孕了。当时,二胎政策尚未放开,但因为杭杭的特殊情况,杭杭妈符合二胎条件。在街道相关工作人员的指点和帮助下,她很顺利地办出了准生证。健康活泼的二宝小妹,给这个家带来了欢乐,也成了杭杭最亲密的小伙伴。她能跑能跳的时候,就会带着哥哥玩,杭杭也很乐意听妹妹的话。
这样一家子出门,儿女双全,如果不是杭杭那一点与众不同,真是要羡煞旁人。“其实我觉得现在已经够好了。”杭杭妈一脸满足地说,“换个角度看问题,反正不可能更糟,只会越来越好。”
杭杭妈觉得一家人都很努力,自己要更给力。
去年,原本就学过医的她决定去考博士,一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将来更好照顾大宝,提供物质保障、储备知识,毕竟带一个发育比别人慢一点的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医学知识,她希望自己在陪伴儿子的时候,能时时刻刻地用专业的方式有效地进行照顾,而且也能让自己在养娃的同时,没有丧失自我的追求。
另一方面,她也想给马上要上学的二宝做个榜样,“妈妈一直在努力,你也要加油哦”,杭杭妈相信,自己的言行比一百句“好好学习”更有效。(文/沈蒙和 通讯员 杨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