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保卫战”打响后,当得知疫区急需医护人员支援时,她连续三次向医院党组织请缨到湖北去、到武汉去、到一线去。她,就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新生儿科护士,佛山市援鄂医疗队年龄最小的队员,22岁的“95后”年轻党员周蓉蓉。
鉴于她义无反顾的请战,2月13日凌晨,周蓉蓉终于等到了医院党组织的通知:“请你马上准备随佛山市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支援武汉,有困难吗?”她坚定地表示:“我是党员,听从召唤、服从命令、不辱使命!”
不为美丽留影,只为救人方便,剪掉一头长发的周蓉蓉露出青春最真的笑容,她说穿上防护服就是穿上使命,就不是孩子了。抵达武汉市第一医院后,周蓉蓉每天都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好防护器具在重症病区工作20个小时左右,为病人测温、插管、换药、喂食,进行心理疏导。
周蓉蓉在医院方舱病区护理重症病人
第一天进入方舱病区,有一位年迈的老婆婆,病情严重,生活无法自理。由于长时间没有进食喝水,声音嘶哑,不能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的沟通。这引起了周蓉蓉的注意,于是她主动询问老婆婆想不想吃东西,蓉蓉说:“婆婆您要是想吃东西就点个头或眨眨眼。”老婆婆点了点头。粥饭送来后,蓉蓉发现工作人员忘送了勺子,于是她找来吸管,老婆婆终于吃上了几口粥饭,喝上了水。老婆婆眼眶里含着泪水,紧紧地拉着蓉蓉的手,充满渴望和感激的神情令她感到医护人员肩上的责任与使命,这是无言的信任,更是生命的托付。
周蓉蓉每天穿着成人纸尿裤争分夺秒救治护理患者,连续10多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生怕喝了吃了一出病区,身上的防护服就浪费了,更要命的是还要费时费劲再穿一回,只好憋着、扛着、熬着,难受难忍。每当摘下防护罩,布满勒痕的脸颊,早已没有了知觉,从鼻梁到面部又多了一些红肿与疼痛,她笑着对镜中人说,这就是我们白衣战士最美的战绩。
因为有离不开的病人,才有回不去的家。在每天仅有不到4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里,她也常常在牵挂着千里之外的奶奶和爸爸的安康,漫漫长夜,久久难眠。村支书周波在微信交流中告诉她,每天都有镇里派驻到村的疫情防控人员挨家挨户巡查消毒、健康监测、物资配送,家里人都安好无恙,请勿挂念,并勉励她要做好自我防护,全身心投入抗疫一线。村支书这番暖心的话语让她泪水夺眶而出,更增强了她抗疫的斗志。
周蓉蓉是东安县石期市镇建河村的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她不到一岁,母亲就抛弃了年幼的她和木讷的父亲,从小在爷爷、奶奶的抚育下成长,家庭因病、因学、缺劳动力致贫。贫困几乎让她辍学,自建档立卡以来,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支持、镇村帮扶干部的关爱和亲友们的鼓励下,她坚定脱贫信心,自强自信,乐观向上,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摆脱贫困的道理,并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毕业,走上了护理工作岗位,从事崇高而神圣的医护事业,同时还成为了镇里光荣脱贫示范户。
周蓉蓉父亲和奶奶合影
周蓉蓉家庭共有3口人,因为自己上学,80多岁的奶奶体弱多病,父亲又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无发展产业的资金,她们家于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蓉蓉的奶奶告诉我们,前些年,孙女要读书,自己又多病,儿子无就业,家里没产业,生活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全家人几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现在能在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稳定脱贫,这都是党的好政策,不仅给予了她们家教育、医疗、社保等政策保障,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提供就业技能培训,还专门安排了结对帮扶干部来帮助她家脱贫。在“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在亲人和社会的帮助下,家里建起了两栋猪舍,饲养了10头母猪,儿子小虎学会了生猪养殖技术,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孙女蓉蓉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家庭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日子也过得好多了。每每谈到这里,家人的脸上都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她曾在抗疫日记中这样写道:“是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圆了我家庭的脱贫梦、圆了我求知的大学梦,是镇村结对帮扶的党员干部和亲友们给予我家庭的无私关爱,这使我更懂得了坚强、更懂得了珍惜、更懂得了感恩、更懂得了奉献、更懂得了奋斗、更懂得了回报。我要感恩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感恩这个能筑梦、能追梦、能圆梦的伟大新时代。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时刻要以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90后的我们成长起来了,战争从不会让青年人走开,更何况我是一名党员,是党的新鲜血液,抗击疫情该是我们这一代的使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我们是主力,我要冲在最前线。血缘是这个世间最亲密的关系,但是当我一次次与战友们将陌生的病患从‘生死线’抢回来,当我和战友们一次次为了素不相识的人与死神激战,我忽然明白他们就是我的家人,只有家人才能让我这般奋不顾身,也只有家人才能让我愿以性命相拼……”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驰援湖北,武汉抗疫,这是一次怎样的出征?周蓉蓉来不及向家人道别,疫情就是命令,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奔赴疫区战场,丢弃了年轻与稚气,她的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