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1月11日,陶桂香出生于武阳镇武阳公社秀水村(现为六王村)一个普通的山民家庭。陶桂香没有读过什么书,小学毕业后就辍学挣工分了。
1965年,县里派了一支“四清干部”(类似于现在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到公社来,帮助发展生产,清查账务,调和邻里矛盾。他们轮流到最穷苦的老百姓家里去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深受百姓爱戴。
那时陶桂香18岁,刚刚成年。陶桂香在家里是独生女,老公属于“倒插门女婿”,爸爸妈妈身体尚可,她们一家四口每人每天可以挣10个工分,除了能基本吃饱饭,还能稍稍有节余,日子算是不错。
邻居黄满珍45岁,有5个未成年的子女。黄满珍一家7口人,一天只能挣32个工分:她自己挣6个工分,老公挣10个工分,5个子女中两个大的有十几岁了但未成年,辍学在家一人只能挣3个工分。黄满珍的另外3个子女都在上学,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一家人平时只有稀饭吃,无米下锅的时候,只得嚼草根。
陶桂香和黄满珍的院子属于秀水村二组。陶桂香每天拼命挣完自己的工分后,省下时间帮黄满珍做些家务和农活,碰到农忙时分,又帮忙插秧收谷,眼看黄满珍的几个小孩都长身体,又悄悄把省下来的粮食用来接济他们一家人。
工作队来了几个月后,住到了黄满珍家里,和陶桂香也成为了“邻居”。工作队的队员和院子里的百姓亲如一家人,自然也对陶桂香的点滴行为看在眼里。
1966年村里搞选举,每个村民都到村委会集合,现场投票。经过工作队的推荐和村民自愿,陶桂香被选为妇联主席,从此一干就是19年。
在她当妇联主席的年代,已经施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妇联主席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做通广大育龄妇女的思想工作,积极配合政府实施三胎结扎手术。而大部分的妇女并不理解陶桂香的工作,有些妇女甚至一看到她就破口大骂。陶桂香就一一突破,对于不肯做结扎手术的妇女,天天往她们家里跑,跑三次不行就跑十次,十次不行跑二十次,直到把她们家“门槛踩烂”,让她们心软,答应响应国家号召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为止。每一位妇女去做结扎手术时,陶桂香都会一一陪同,从村里到镇上中心卫生院,往返接送、细微照顾;做完手术的妇女,陶桂香都会记在心上,让她们回家好好休息几天,帮她们申请照样领工分,对额外有困难的妇女施以援手,以免影响她们的生活。
从1966年至1985年,陶桂香的妇联工作跨越了三个年代,她处处让自己“吃苦”、为妇女“代言”、为老人儿童争取权利,曾多次被武阳镇人民政府授予“先进生产工作者”、“妇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奖项。
习近平主席2013年五四青年节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到:“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陶桂香19岁当上妇联主席,在妇联岗位上勤勉工作19年,把最靓丽的青春献给了妇联,服务了人民,这是她无悔的选择,也是她最值得人们尊敬的地方。如今,陶桂香已73岁高龄,虽然身患子宫癌,但村里有任何需要她的地方,她照样冲锋向前,全力支持村支两委的工作。回忆青春,她依然激情满怀,说话速度比年轻人还快,仿佛一位急性子的小孩。她最经典的一句自勉的话是:一生无悔巾帼芯,来世还做妇联人。
“七一”到来之际,县委组织部、县妇联和镇领导一起走访慰问陶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