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偏远山村,从艺术到农业,这个女人“说变就变”,不给自己留退路,只想一往直前。
杨晖,上个世纪80年代中旬,出生在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武阳镇肖家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这里地处湘西南边陲,雪峰山脉和八十里大南山的结合处,处处绿水青山、古风别韵。曾经,这里的村民大部分没有走出过这片大山。但幸运的是,杨晖通过高考,进入了吉林艺术学院摄影系,从此开启了和祖辈们截然不同的人生。
从大一开始,杨晖就开始创业。大学四年,她靠自己一个人,创办了东北省第一本独立杂志、一度承包了整个吉林艺术学院摄影系的全部胶片冲印工作。她的“梦想+”loft(意思为:梦想家乌托邦),坐落在长春大学城,总占地面积达2亩多,拥有一栋独立的500㎡的工作楼。由于她技术过硬,口碑好,光胶片冲印这一生意,就让她小赚了一笔,也落下了一个“东北胶片公主”的美名。
毕业后,她的坐标定在了北京。经过打拼,她创办了一家自己的影视公司。搞摄影、拍广告、拍电影,作为北漂一员的她,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当她第一次拍自己的电影时,同时开拍了两部电影。两部影片套拍,是她们很多圈内人的优选方案,因为可以节约成本。但刚开拍的时候,就遭遇了投资人临时撤资的“惨剧”。没有办法,她不想放弃,只有疯狂去“找钱”。最终,凭她在圈内的影响力,融资4000万,电影终于是按预期收尾了。
2017年,游历过几十个国家的杨晖,在北京办了一个盛大的摄影展。这是多年来,她对自己摄影艺术的一个“小交代”。
2020年,碰上了疫情。她想起家乡美妙的山山水水,想起家乡并不富裕的父老乡亲,想起家乡被“错误”耕种的土地,使命感使然,毅然决定放弃在北京奋斗出来的一切,把心爱的影视公司转手给了别人,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
2020年7月,她在武阳镇肖家村流转土地50余亩,创办了食小甘有机农场。其中,3.3亩为草莓种植园,20亩为实验基地,30亩为蔬菜种植基地。经过十个月的创业期,草莓园的草莓已大获丰收,卖价也达到了80元一斤。各种常见的蔬果也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她的这50余亩地,曾一度被专家“判了死刑”——预言这片土地无法种出有机食品。但她硬是种出了无论产量、还是口感都要比别人好的蔬菜。原来,她的每一小块土地,都直接寄了样品往北京权威的机构检测,每块地缺什么营养元素,就补什么元素。经过施肥设计,加上她引进的日本的BLOF技术专利,生产制造日式堆肥,助力对家乡的土壤进行改良。这种堆肥是利用农业废弃物、数种动物粪便、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的下脚料等发酵而成,不仅可以改善土壤性质,还能去病虫害,减少杂草生长,直接产生碳水化合物。用这种有机肥生产果蔬,一方面,三年后会比使用农药、化肥种植的,有着同样的耕种条件的土地,增产2倍以上(比如她的草莓,三年后亩产预期可达3000斤以上,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也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数字);更重要的,是改良了土壤,让子孙后代都能有安全的、无化学品的耕地可用。
她说:“我在北京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并不代表我在村里不能做一个吃苦耐劳的农民。新时代的农村女性,既可以穿上高跟鞋走红毯,也可以穿上雨靴下地耕田。我放弃了北京的电影事业,也并不代表我不可以在家乡做以农村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我的专业、我的爱好、我的生活,都是可以完美结合的。”现在,她的有机农场吸纳了10名妇女长期就业,拥有员工15人。她从电影制片人,到乡村振兴的“新农人”,她用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华丽转身。
最近,她又信心满满地租下了80亩地,计划投资1200万元,邀请北京的SMART团队,打造一个集园区、餐饮、休闲、民宿等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封闭的、循环式的有机综合农场,按国际标准生产各类高端有机蔬菜、水果,把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恢复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50%-70%,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国食品令人担心的安全问题,并为社会培养大批有机农业人才贡献巾帼智慧。
杨晖在和镇妇联主席在侍弄日式有机堆肥
杨晖(右)在查看有机农场实验基地的辣椒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