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各位嘉宾,我的工厂越办越大,越办越好,我将一如既往为家乡的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12月1日,双峰县杏子铺镇凤英手袋厂在众人的祝贺声中搬进了该镇最大的厂房——2500平方米的乡村振兴车间,手袋厂总经理向凤英激动地致辞。
向凤英,今年50岁,杏子铺镇峡山村人,早年在广东办厂经商。应杏子铺镇党委政府的召唤,她于2017年回乡开办手袋厂,从刚开始的20人,扩大到现在拥有溪口、必家、城中村和沙塘乡等4个分厂350人,现在年产值4600多万元,带动了数百个家庭致富奔小康,为杏子铺镇乡村振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宽敞明亮的厂房里,一行行整齐摆放的缝纫电车,在工人们的熟练地操作下,低声吟唱着欢歌。向凤英穿梭在各个车位上,耐心细致地指导工人们操作。
在缝纫车间里,脱贫户车工吕飞正在忙着踩着缝纫机。她家是15公里外的山旮旯的地方,前年易地扶贫搬迁,把她家安置在城中村易地扶贫安置区。老公和儿子外出打工,婆婆患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女儿在附近的杏子中学读初中,她只能在家照顾婆婆和女儿。凤英手袋厂搬到安置区后,她早晨煮好饭菜服侍婆婆和送女儿读书后,下楼就到手袋厂打工。她每月3000元左右,老公和儿子每月也能赚五六千元,一家人每个月的收入一万多元。曾经愁眉苦脸的吕飞,现在常常笑容满面。
“下楼就上班,家门口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和小孩,真好。”吕飞高兴地说。
打包车间里,脱贫户彭济喜在忙着搬运手袋。他家在峡山村,前年他被安置在城中村易地扶贫安置区。彭济喜自立自强,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他承包了村上的垃圾清扫转运工作,每周二、五的清早,他组织一班人进行清扫和转运垃圾,他每月可得工资4000元,其余时间在凤英手袋厂做杂工,每月还能赚5000多元。现在他妻子和大女儿在外打工,二女儿和儿子在附近读书,母亲也能自理,他家的生活越来越红火了。
“手袋厂的活不累,每月的工资也不少,我家摘了穷帽子,也算是富裕户了,没想到生活会这么甜。真的感谢向老板,她真是乡亲们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彭济喜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车工曹凯香是品端村的留守妇女。老公在外打工,儿子在部队当士官,女儿在木加学校读书。她在接送女儿后的空闲时间里,就在凤英手袋厂做工。她已做了三年了,觉得工作不累,工资也不错,便又介绍妹妹来厂里做工。
在打包车间,从云南回家的小英是今日刚进厂的30个工人之一。她听说凤英手袋厂搬进了大厂房,还需150个工人,便急忙来厂里应骋。向凤英亲手指导小英翻袋剪线和折叠。不一会,心灵手巧的小英就成了熟练工。
杏子铺镇党委书记王景华在凤英手袋厂搬迁大厂房的仪式上,对向凤英等12家乡村振兴车间在为杏子铺镇的经济发展作出的成绩表示感谢。
“凤英手袋厂、争雄渔具厂、金世缘制衣厂等12家企业,为杏子铺镇的脱贫户、易地搬迁户和留守妇女实现充分就业,提供了一千多个就业岗位,创造了数亿元的产值,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为杏子铺镇的乡村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王景华说。
向凤英不仅带领村民致富,她还慷慨解囊,热心帮助有困难的村民和学生。今年9月,沪昆高速醴娄扩容工程杏子段160户拆迁村民急需收纳袋腾房搬家,向凤英知道后,迅速捐赠4000只、价值约8万元的收纳袋给拆迁村民。10月份,手袋厂员工易小芳因儿子患病在长沙治疗急需用钱,向凤英送去3000元。11月,向凤英捐赠10000元给杏子护苗爱心会助学,她还在寻找需要资助的“一对一”困难家庭学生。
“为家乡的乡村振兴作贡献,既是我的情怀,也是我对养育我的家乡的一点回报。”向凤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