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娘故事】龙利菊:90后年轻织娘的成长
作者:梭说   来源:通道县女性   发布时间:2023-03-27 17:04:43

织娘故事的开始,我想介绍这位我们基地最年轻的织娘—龙利菊,现在她也是基地的管理员。她和村里所有的妇女一样,勤劳朴素,面对熟悉的我们,又多了一些同龄人的活力和热情。她,说话声音轻快,说着说着就会面带微笑,让人感觉温暖、亲切。

13.jpg

返乡

她是一位90后的妈妈,文化程度不高的她早早就去了外地务工。2016年春节前夕,在广东打工的她回到村里,听说粟田梅带大家发展侗锦产业,她决定辞工回来,跟粟田梅学习织锦。父母刚开始还有些担心,因为不确定她是不是能织好侗锦赚到钱,但是女儿早就盼望她回来了。回来之后她很努力的跟粟田梅学习,可能是侗家女儿天生就有这类基因,她也很有天赋。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到2017年她已经可以独立的完成简单的挑花,并开始织造我们的素系列围巾款式。慢慢地,师傅也将基地的一些日常维护和管理交给了她,她也很热心很负责。

当问到她为什么果断的选择回来,她眼神坚定,“如果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为什么不回来呢,我还能照顾好女儿”。

是啊,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去到外面打工,对于扮演着多重角色的女性来说就更加了。

这一方侗锦,承载了侗族人2000多年的生活智慧,也承担着侗族人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憧憬。

4.jpg

成长

2017年栗田梅当选为第十九大党代表,从北京回来之后,媒体的关注度变高了,利菊作为基地的管理人员也经常要面对各方媒体。耳濡目染的她也开始尝试向参观者介绍侗锦和基地,“往年过完春节,村里年轻女子就会外出找事做。如今,我们在侗锦合作社上班,边学边做,每月有2000元到3000元收入,还能照顾家人,不用背井离乡了,感觉生活很美好”。利菊和电视台记者介绍她们的工作,她也有了第一次上电视台的机会。

5.jpg

7.png

试炼

作为基地最年轻的织娘, 她和我们的沟通是最多的。好学的年轻人总是会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点,慢慢地,她也成为了我们和基地之间沟通的桥梁。

2018年7月,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大湘西少数民族织锦刺绣工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训》侗锦组前往中国侗锦传承基地进行集中学习创作。我们推荐利菊和10多位不同背景的高校教师、研究生、企业设计师们一起学习,经过一个月时间的集中培训,她也完成了自己的创意作品。

8.png

侗族装饰包

分析市面上较为畅销的包型,选取了水桶包和斜挎包两种包型;通过比较目前市面上主要的装饰包作品发现,流苏拼接与绒毛球是装饰包的主要设计元素。结合侗族侗带易拆分和拼接的特点,选取了侗带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将侗族服饰中常见的银饰加以结合。

突破

2019年1月,我们受邀参加在深圳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推荐利菊作为织娘代表去到现场展示侗锦织造技艺。一向腼腆的她开心的接受了,她说她也很想多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面对好奇的参观者各种提问,在织机上的她满脸自信,毫不怯场。她说,“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当然愿意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侗锦,这是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喜欢的人多了我们也更有信心了”。

10.jpg

信心

我问她,每天在基地织机上坐这么久,累不累。她说,尽管现在每天要在织机前坐七八个小时,也会有点累,但是比在广东打工轻松多了。来基地之前在家里织,但现在更喜欢在基地做,大家都在一起,有不会的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这里环境也很好,大家都很喜欢。有时候也有很多人来基地参观,他们都夸我们的手艺很好。她喜欢做梭说围巾,每个月有两千多到三千的收入,而且现在做得多做得好的还有额外的奖励,虽然她还没有拿过,但是她有信心,希望买的人越来越多,侗锦的销量越来越好,这样她们就会更有劲了,觉得很值得。

2.jpg

我曾看过一个关于“三十而立”的解读,“三十而立” 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自己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自己的生命是否开始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我想,利菊做到了。现在的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和价值,正朝着光走去。

如果说“新通道”项目的介入帮助她们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但本土的她们才是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创新设计可以进一步激活非遗的现代性需求,但复兴的传统技艺才能真正唤起侗族人民的民族情感,带来自豪感的提升、凝聚力的增强、以及妇女地位的改变。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