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娘故事】粟念礼-从贫困户到特聘教师
作者:梭说   来源:通道县女性   发布时间:2023-04-24 13:07:10


1.jpg

织娘故事第四期,想分享一位“特聘教师”的故事。

眼前这位朴素亲切的大姐,名叫粟念礼,已年过四十的她和村里大多数妇女一样,肩负着家庭照顾老小兼顾田土的任务,而现在,她又多了几个身份。你能想象,8年前还是贫困户的她,现在已经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特聘教师吗?

2.jpg

壹建档立卡贫困户

是的,八年前,粟念礼家是文坡村(原八毫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们家有6口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上大学的儿子,一家人全靠丈夫务工微薄的收入,她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看护年幼的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

粟田梅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后,提出“大力发展侗锦产业,辐射带动生态文化旅游、特色种养业”,“织锦原来只是个人爱好,现在拿来谋生,能养得起这个家吗”面对大家的不理解、不支持,粟田梅没有打退堂鼓。而侗锦一直是念礼的爱好,她很早便学会了织锦,虽然生活不尽人意,她有时间也会在织机上织一些喜欢的图案。

在粟书记的带领下,念礼加入了侗锦合作社,很快便掌握了侗锦创新产品的织造特点,她靠自己精湛的手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我丈夫是个农民工,以往家里靠他的收入维持生活,现在我每月织锦可赚三千元,不用操心销路,有老板上门收货,去年我家还盖了新房。”脱贫了的粟念礼高兴地告诉前去采访的记者。在文坡村,用织锦脱贫的,何止粟念礼!

MTXX_PT20230424_130438073.jpg

贰“梭说”品牌产品打样师

日子越来越好,粟念礼的手艺也得到了基地织娘的一致认可,她对传统织锦的图案十分了解,许多难度大的图案她也游刃有余,织娘们遇到难点都喜欢找她讨论,慢慢地,她和我们也有了特别的默契。

在最开始的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我们会邀请她和我们的设计师一起沟通,解答设计稿在实际织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图案的选择上,她有时会提出更为恰到好处的方案。在图案的表达上,她不会说,她就在纸上画,耐心的跟我们的设计师讲解。

现在,她已经成为了“梭说”品牌产品打样师,每次的新品开发总少不了她的身影,她能在最快的时间为我们呈现设计在侗锦上的实物表现,方便我们随时调整。产品开发一轮又一轮,有些产品到最后还是不能成功上市,但她始终给与我们最大的支持。

叁特聘教师

2017年9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大师工作室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建设成功。学校成立以“粟田梅”为名的大师工作室,她和粟田梅被作为特聘教师引进学校,向该校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传授侗锦织造技艺。

职院希望通过构建这样的“扶贫与育人”双融合模式,培育侗锦织造技艺非遗传承“工匠”,使非遗文化“侗锦织造技艺”焕发出新的面貌,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紧密对接,探索民族文化传承的新思路及新方向,探索精准扶贫背景下,促进产业帮扶的新思路。

对于粟念礼来说,她喜欢侗锦,能够有机会传播侗锦,她非常乐意。

5-2 特聘教师.png

从贫困户到特聘教师,因为手艺产生的相互支撑、相互温暖的力量,或许也是民族文化的本质。“新国潮”“非遗潮”唤醒了她们内核中满满的侗文化基因,在源远流长、包罗万象的华夏文化中凝聚下来的千年侗锦织造技艺,给了她们强烈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

在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开创美好生活方面,女性大有可为。民族文化自信就像种子,从每一个侗褰儿女开始,一旦萌发、生长,便能让她们从物质或精神上变得更富足,帮助她们更有勇气和力量地面对他人,面对世界,从一个渺小拘束的身份中蜕变出来,奔向自由广袤的天地。

6  结尾图片.jpg

后续我们将不定期发布“织娘故事”专题人物访谈,

和我们一起守护她们,

见证她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