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午时分,太阳正烈。在湖南怀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新厂镇炮团村的一处田野里禾苗长势欣欣向荣。七年前,在城市里开了一家影楼的蒲丹丹放弃了这份光鲜亮丽的工作,携家人返乡成为一名“新农人”,短短几年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3000亩,可向市场提供优质水稻良种60余万公斤,提供农村就业岗位1000余人,不仅仅将自己的田园梦变成现实,更让农村的妇女儿童拥有增加收入的机会。
2017年以来,从单纯的杂交水稻制种发展到含有优质稻、油菜全链式生产回收、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蒲丹丹不断壮大自己的产业,在学习中更新观念,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带领附近乡民走上致富路,致力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农人”,用“新科技”改变家乡的理念描绘着她的兴农梦。
创业——返乡深耕制种产业
种子是农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粮食产业链的素质和效益。靖州县作为国家级制种大县,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优质的杂交水稻种子,制种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
蒲丹丹在读完中专以后,一开始并没有选择回到家乡,就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对未来有着迷茫,但是她骨子里有着一股干劲儿让她一直往前走着,在完成学业步入社会时,选择在影楼里面从学习修图开始,再到设计排版,一步一步增强自己的能力,有了一些积蓄后,她便开始着手自己的创业之路。
开一家服装店、开一家影楼、从事制种行业,每一次创业对她来说都是新的挑战,不同的是在从事杂交水稻制种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宽裕,更有能够帮助家乡百姓走上致富路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蒲丹丹与制种行业最初的结缘,还来自于她跟丈夫的相识。2016年,蒲丹丹跟人合伙开了一家影楼,在这里她结识了她的丈夫,当她打定主意要跟丈夫在一起时,了解到了丈夫家从事制种行业,再加上丈夫是安江人,在那里有“农学泰斗”袁隆平躬耕三十多年的安江农校,农业文化厚重,像是看到了创业的“新大陆”一样,毅然决然投身制种行业,不仅要当一位农民还要当一名出色的农民,要从农业是靠天吃饭的“老农人”逐步转向靠技术吃饭的“新农人”。
转变——驰骋在稻田里的“新农人”
在春种农忙时节来到炮团村,这里大片水田里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各自忙碌着将一株株制种水稻秧苗整齐地移栽到田中,绘就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制种画卷。在这之中一定会见到蒲丹丹一会儿指挥工人们种田、一会儿走在已经插好秧苗的田间巡视秧苗长势、一会儿亲自下田栽秧的场景。几年来的田间锻炼,蒲丹丹早已能够独挡一面,不仅是传统的秧苗栽种,她对于种农用机械也操作的游刃有余,活脱脱就是一个标准的农民形象。
但是刚回乡的蒲丹丹可没有如此老练,以前只是看着长辈们将秧苗栽到田里,在时间的流逝中便变成了成熟的稻谷等待收割,其中的管理只知道大概不明白细节,经验不足的她有时下田分不清秧苗和杂草,“我都闹了大笑话,那些老姐姐们都笑我嘞”,想到当初的稚嫩模样,蒲丹丹忍俊不禁。
学认秧苗成是蒲丹丹的第一课,在怀孕期间她就经常与公公和丈夫讨论如何种出优质的杂交水稻种子到深夜,不断复盘制种经验,摸爬于田间地头,尽管皮肤被晒得越来越黑,但是蒲丹丹对于制种的本领也越来越强。育秧育种、插秧播种、追肥打药、农机使用、烘干收储、加工销售……遇到不懂的问题她就会及时向家人、老农请教,不断提升农业种植技术。
“现在我们制种不像以前采用传统的手法,现在我们是机械与人工相结合,运用了新科技,比如无人机这类机械来帮助我们作业。”蒲丹丹说。
随着耕作经验和效率的提升,种植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面积从200亩发展到现在近3000亩的规模,现在她早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在她的眼中,制种不是简单的粗放的事情,而是一项精细活儿,也不在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而是把眼光看向留守老人、妇女。
反哺——带动更多老人和妇女增收致富
正是因为想要帮助留守老人、妇女的心思,“能帮一个是一个”成为蒲丹丹从事制种行业新目标,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得益于此前学习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蒲丹丹在对比许多实际案例后,与家人一合计,便着手成立靖州亿农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
蒲丹丹说:“虽然现在精细化的管理养护成本高了,但是产量也会更高、质量会更好、收益也会更可观,我想让更多的农户用到我们优质的杂交水稻种子,所以成立了亿农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想把我的品牌打出去,这样可以让我的家乡的留守老人与妇女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经济来源。”
她发觉只有顺势而为,充分发挥靖州作为 “物种变异天堂”的区位、气候和资源优势,按照“产业园区+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走的更加长久。目前蒲丹丹与湖南碧盈泰米超级稻有限公司、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等保持良好合作。
有了技术、有了合作社、有了销路,蒲丹丹针对没有足够农机具或是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户,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种植。此外,还雇佣当地农民在春季播种、插秧、追肥等,保证留守的老人、妇女们能有一份稳定的额外收入。
眼下,在3000余亩肥沃的土地上,蒲丹丹将田间梦变成助农梦,作为一个女性她没有局限于自己的小家,把视线落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享受着泥土的清香,沉醉于收获的满足,看到了农村广阔天地的大有可为,将乡土情怀落到实处。